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

《引痘略》書介

發表於《中醫兒科醫學雜誌》 Volume 11‧Number1‧June‧2009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引痘略》書介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李璧如 / 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

一、摘要

數千年來,中國人一直供奉痘神娘娘,卻依然無法遏阻天花的肆虐,痘科向屬兒科大症 ,也因此發展出極進步的兒科痘症醫學,然由民間五術界將小兒關煞之ㄧ的「鐵蛇關」解曰:「出麻痘小心,未出疹痘宜制化」觀之,痘症依然是兒科險症。直到清中葉以降,西洋點痘技術相繼引入後,這個「鐵蛇關」的魔咒才算稍戢。而邱熹—這位由商入醫的公益者,他所刊布的「引痘略」一書,在當時社會引起極大的波瀾,就醫學社會史的角度而言,有其可貴的歷史定位與評價。

關鍵辭:痘科、邱熹、引痘略、醫學社會史

 

二、前言

本文就「引痘略」一書文本,分析之、解構之,還原當時社會情境與處遇,並參伍極有限的資料,重新架構出是書應世前後的社會背景與其所扮演的角色。雖然歷史的一頁早已翻過,然而先賢足跡歷歷,其用心、襟懷、為天下生民努力以赴的熱情,足為當代醫者法式。

三、書介表釋
書名
引痘略
年代及
刊印時間
原刊本為清嘉慶二十二年丁丑(1817)出版刊行,全一冊。後刻本曾易名,或稱《引種牛痘紀要》、《西洋點痘論》、《引痘方書》、《引痘新法》等。
本刊本據道光十一年冬,湘潭黎光曙刊佈本,約清末民初由上海萃英書局校印。
作者
邱熹,清代醫家,字浩川,廣東南海人。以經商與外人有所
接觸,並獲悉種牛痘之法,以身試之果驗,再施於人亦驗;
遂將牛痘法加以詳記,並著成書。
卷數
不分卷。
版式
● 版框高度18公分;寬度12公分
● 版心-上花口(書名),黑線單魚尾;口題(卷數及
    頁數〉;下細黑口(刊印書局名)
● 欄線-四週單邊
● 界格-烏絲欄
● 行款-每半頁20行,行42字
印刷及
裝訂
石印,線裝。
校印
清末民初,上海萃英書局校印。
1.湘潭尹作輸幷書,道光辛卯四月。
  此人為塾師,衡山吳珍儒來潭為其二子種痘,成效良好;
  乃薦其生一葉松筠君之子佈種,亦有佳效。葉君乃刻種痘
  之書,廣行於市。
2.順德溫汝適,嘉慶丁丑仲冬。
  此人親睹邱君種痘神效。
3.鄭兆珩,道光元年辛巳夏六月。
  此人為粵東通志編輯,因讀邱君之書,許其保赤嘉行,乃
  為之序,故此序判係日後再版時所加入。
4.海邱熹浩川,嘉慶廿二年丁丑冬。
  自述嘉慶十年四月,操業於澳門時,遇洋人由小呂宋舟載
  嬰兒,遞傳其種以抵澳。適其未出天花,身試果驗,於是
  悉屬會館,專司其事。歷十數寒暑,接種累百盈千之嬰兒,
  糜不有效。
5.衡山吳珍儒,道光十一年辛卯仲夏。
  為專習內科之中醫,受業李翹楚(傳自邱熹),專司蓄苗
  養漿,地方士紳捐金刻板於書肆,吳文幷序錄篇末。
● 衡山珠蒲譚思樂,道光十一年仲夏。
   此人業醫,以醫理附合解釋,種痘種種,並依邱氏之
   旨為師,作「出痘有勿藥有用藥論」一文,並附錄藥方
  ,附載於書末,代跋。此刊本於戊子晟付梓刊傳,距原書
   首刊,已十一年矣。
藏書
為本人私家藏書,原書為母系呂氏叔祖呂青陽先生讀。
四、目錄
● 圖示
→ 手少陽三焦經圖
→ 取消爍、清冷淵穴為種痘穴位。
→ 種痘刀式
→ 取痘瘡之象牙小簪刀
→ 執刀式
● 目次
1.引痘說
2.首在留養痘漿
3.次在認識瘋疾
4.引泄法
5.度苗法
6.出痘時宜辨
7.出痘後需知
●  附錄
1.洋痘釋疑-秋譚周純熙,道光七年丁亥清和節前二日。
2.引痘明辨-淥江羅如錦,道光十四年甲午歲仲春月,湘潭向南橋錄刊。
3.堅信洋痘說-道光辛卯年冬湘潭黎光曙刊佈。

五、作者略傳
    邱熹,字浩川,廣東南海人,1774年生(註1),清嘉慶十年,西元1805年,邱至澳門經商。彼時,葡萄牙醫師哈威托,將牛痘疫苗由馬尼拉攜至澳門。邱氏進行試種,果驗,自行之家人戚友,亦無不驗。後任職東印度公司的英國醫生亞歷山大‧皮爾遜,又將牛痘疫苗由澳門攜至廣州(註3)。邱氏曾任皮爾遜助理,充分學習且掌握種痘技巧,後得到廣州洋行商人潘有度等捐銀資助,遂獨立在洋行會館開設「牛痘局」,專司為人點豆。
    自謂:「歷十數寒暑,凡間途接踵而至者,累百盈千,無有損失,…熹素不知醫,亦未嘗以此取人絲毫之利;其所以力行此者,則以出痘人之同患,慈幼人之所同情。」(註4)
    邱熹出於公益之心,力推牛痘之法;當時一些達官貴人,如曾國荃(曾國藩之弟)、兩廣總督阮元,皆曾延請邱熹到府中,進行種痘。時值清季,政局動盪,官方防疫網絡並未健全發展,牛痘的最初引入和推廣,「邱熹和鄭崇謙等民間人士,具有舉足輕重的功勞」(註5)。
    作為牛痘的推行者,邱熹由商入醫的公益角色,十足展現仁者濟世的情懷。

六、全書提要(成書社會背景,全書大旨與貢獻)
(一) 社會背景
    數千年來,中國人一直供奉痘神娘娘,卻依然無法阻止天花的肆虐,痘科向屬兒科大症。直至明隆慶年間(1567-72),人痘術(將痘瘡灌入鼻腔,以產生免疫抗體,再用鼻苗產生的痘痂,研粉吹鼻;但若選用的痘漿毒性較強,反易使體弱之接種者罹病)出現於皖南,清初傳入江南,之後流佈大江南北,不過南方的普及率遠高於北方。1796年英國醫生Edwad Jenner發明牛痘,九年後即由澳門葡商將牛痘術攜入中國。
    但牛痘傳入後,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,人痘仍然流行;並且作為新生事物,牛痘在傳入之初,不免遭受疑懼與排斥,但隨著各地牛痘局的普遍設立,官方與民間力量的支持推廣,光緒之後,牛痘取代人痘,已成勢不可擋之局。其中,邱熹和鄭崇謙等民間人士居功厥偉,地方官方雖見種痘有效而全面介入開辦牛痘局,但創設的主要動力,主要還在某些醫生、善人、鄉賢以及慈善機構為主體的社會力量,或建議,或延醫,或出資,或具名典捐,就是這股傳統力量的網絡,支持牛痘局這個新興事業的崛起。
(二)全書大旨與貢獻
    由邱熹奉獻式的推廣態度與當時這股民間力量結合的情形看來,牛痘傳種的利他思維,使得「引痘略」這本書,屢經刊布、增訂、捐金刊刻,宛如善書般的免費流佈,加速牛痘接種的輻輳。
    何以名曰「引痘」?「曰痘之為毒,受於先天,感於時氣,散於經絡,男女交感之會,胎毒既有淺深,感時行之氣,復有善惡,而散於經絡,分配五臟,…氣必歷五臟層遞而入,內毒亦必歷五臟層遞而出。…金鑑所謂『引其毒於未發之先者』即此意。張遜玉《種痘新書》所謂「以佳苗而引胎毒,斯毒不橫而症自順者,亦此意。故凡種痘皆用引法,而引毒自皮毛血脈肌肉筋骨同時而出,則牛痘為捷也」。(註6)
    邱熹在「引痘說」裡,詳細闡發先天胎毒如何經由後天佳苗層遞引出的中醫病理理論,這個理論架構順著既有的人痘術基礎,賦予古老中國生民在意識層面上接受這個洋把戲的實質助力。
    邱熹用大家熟悉的中醫理論與語言「行銷」接種牛痘,吸引一些醫者投入支持種痘的行列,如衡山內科醫師吳珍儒、譚思樂諸君,又爰引中醫觀點,針對點痘、養漿、痘後等諸多變症,出以方藥對治之。
    「引痘略」一書,除去序文,本文不足500字。「引痘說」為理論基礎,「首在留養漿苗」。說明夏日八日、餘三季九日一期,來種者,風雨不改;而好善諸公則醵金生息,四月至九月來種者,酌以果金,與取漿之人;俾人知牛痘之法,雖盛暑無礙。
    「次在認識瘋疾」,恐誤取瘋症者之漿,傳與無疾小兒。故來種者,先令驗過,然後取苗,自無貽誤。
    「引泄法」,牛痘灌漿滿足,總在八、九月,取佳苗而引泄之,此節具體說明操作手法,引漿、種痘之種種細節。
   「度苗法」,若遠處無法取鮮漿種痘,則須尋佳苗之靨, 罐藏密封;或用乾苗法施種。
   「出痘時宜辨」,刺引之後,逐日變化之狀況;如何與天行之痘辨症?或有兩痘併出者;亦有種後毒發不遍,須加補種者,以及種痘後之食養宜忌等等。
   「出痘後須知」,詳述痘後諸多變症,如痘後亦有小痘出,名假痘;若七日前抓破者,仍復灌漿;八、九日後抓破者,不能復灌,然毒已引動,破亦無妨;膿不乾或膿不能合口,則分別藥茶煎洗或生肌散掺之。

七、註解
1.有關邱氏資料不多,僅推論其為商人,後轉為種痘專家。據其書篇首「引痘說」中
   言:「予少時未出天花,洋醫為予種時,年卅二歲,今已十有三年矣」,本書出版
   於1817年, 可推其1805年種牛痘,故出生於1774年。
2.邱熹,引痘略,序文「嘉慶十年四月,由小呂宋舟載嬰兒,遞傳其種,以至澳門。」
  上海萃英書局校印,清末民初刊本,頁一。
3.一說皮爾遜曾任英國廣州領事館醫生,口授「新訂種痘奇法詳悉」小冊,譯成中文刊
  行,開啟中國人種痘之濫觴。
4.邱熹,引痘略,序文,上海萃英書局校印,清末民初刊本,序文頁一。
5.余新忠,清代江南種痘事業探論,引自清史研究季刊,中國人民大學刊行,北京:
  2003/02,頁28-37。
6.邱熹,引痘說─引痘略,上海萃英書局校印,清末民初刊本,頁一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(圖文版權所有,引用或連結,請註明出處,謝謝。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有關初診掛號等行政事項, 請直接電洽建中堂中醫診所 02-23212589, 02-33937275, 由專人為您作相關說明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