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

別讓「溫室之花」成為父母的原罪

   病患Y先生初時因小溲急性癃閉來診,後來就偶爾來拿些感冒、調理之類的藥。今天提到他那從小優秀、一向是各項比賽常勝軍的女兒,如今卻因些微的挫折,窩在家裡,再也無法回到職場。

   他說:「女兒很乖,從沒讓我們操過心,所以她要什麼,我們也都儘量滿足她。她要去歐洲遊學,德國、英國,都讓她去,後來還到美國念了個碩士。回來工作了一陣子,那環境與人事都太複雜,壓力太大,後來漸漸出了狀況…」

   那女孩我見過兩次,心虛膽怯的嬌嬌女,她不吃中藥,情緒度太低,暫時我是拿她沒辦法。

   女兒一直是他的隱憂。我說:「問題就出在這裡,小時挫折太少,長大後反而耐受度不佳;倒不如讀放牛班,長大後,若想通了,真要上進,還有機會一搏。」

   許多父母總是一心一意要給小孩「最好的」(但什麼是「最好的」,其實天知道),覺得現行體制不好,於是念私立學校、送出國、甚至自行辦學、在家自學…,總之,就是盡一切所能,這是天下父母心!

    一路呵護到不得不出社會的時候,該單飛了,問題才接二連三地爆出來…

   就像人體不能一直封閉在無菌的場所,有時適度的風霜雨雪也是提升抗體的「必要之惡」。自然的生存環境才是我們本來該待的地方,團體中的人事轇葛、傾軋、排擠,就像森林裡的植物,為了爭取陽光,必須努力冒出頭來,那無力掙脫土石或旁生植樹壓迫的,自然長得瘦小,甚至凋亡;但自然界也教導我們合作共存的重要,也有些植物靠寄生或共生的方式,彼此獲益,達到存活的目的。

   這是自然法則,生物在它所處的環境,依循大法,學習最佳的求生之道,它會遭遇挫折,但韌性較強的,自會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路數;行有餘力,比較進化的品種,還會在群體活動中,發展出尊重他者生存權利的機制。

   人類社群本質上形同榛莽叢林,雖然外表披了文明飾衣,少了那股血腥的肅殺之氣,其實手裡仍然無法全然放下隱形的武器。競爭與形式不等的壓迫必然存在,如何讓孩子自然適應(最好按照一定的梯度,逐步放手)、並在人格與認知尚未完全統整前,得到較正確的理解與對待,以免因突然的壓力暴衝,導致性格的偏差乖謬,甚至形成難以修復的心靈創痕,這才是為人父母所能給予的最大慈愛。

   每個生命都有他來到世間該學習與面對的功課,父母只是孩子來到人間的通道,父精母血,賦予孩子形質,但是父母之上,還有至高的造物者—父母千萬要避免「掌控者」情結,尤其條件優秀的所謂「秀異階層」(elite),更須留意切勿掉入這個想一手為孩子打造「美麗新世界」的陷阱。

   孩子會長大,父母會漸老,外在的世界瞬息萬變,連我們都無法確知明天會怎樣,我們所能做的,只有懷著對大愛的信任,繼續堅定地走在人生道上;孩子也是一樣,他們的未來更是無從臆測,如果一有狀況,就讓他轉班、轉校,永遠處在他的「舒適帶」,如何培養應變與調適的能力呢?(但是,父母須明確且及時提出幫助的對策,並且陪伴孩子度過動盪期)

   有些病人煩惱不知要讓孩子念私立學校還是國中小?其實,私立學校學生同質性高,不是常規社會的縮影,由上主導的教學方式,也不一定能激發出最原初的學習熱忱與動力,甚至無形中還養成驕慢的習性,這些說不定會對孩子往後的人生造成阻礙。

   昨天一位小病人與母親約在診所,他在等候的空檔自言自語地說:「學校好無聊唷…」我聞言一驚,天啊,他才多大,還要在學校待很久,現在就有這種感受,往後的日子怎麼辦呢?

孩子需要學習獨立的機會。

    孩子需要有自己安排時間與活動的機會,這不僅僅是尊重,更是學習做一個「獨立個體」的歷練,透過這樣的訓練,他可以獲得面對環境的能力。脫離母體之後的孩子,就朝獨立前進,可惜某些來自父母的不當掣肘,使得許多人即使早已長成,甚至年老,心智層面卻始終無法成熟,淪為不折不扣的「成人兒童」。

   那嬌弱美麗,向來溫馴,遵從體制,聽話到令人心疼的孩子,很可能就是「溫室之花」的最佳人選;孩子的人生很長,輸在「不當的立足點」,可遠比輸在「起跑點」,還要付出更慘痛的代價!(9/Mar./2010)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3a7QLeXyac&feature=rel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