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

雙寶燜冬瓜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雙寶燜冬瓜

▓食譜‧撰文╱李璧如  攝影╱李東陽  


<div>   葫蘆科植物冬瓜(Benincasa hispida),一年生攀援草本,形如枕,又叫枕瓜。原産東南亞,主要產於夏季,瓜熟之際,表面白粉,如經冬白霜,故名白瓜。未成熟的果實表面有毛,又稱毛瓜。果實成熟時,表皮具有蠟質,利於久存,一般可貯12個月之久。除果實外,嫰芽、捲鬚和葉皆可食用。
    除早採的嫩瓜,一般晚採的老冬瓜要求:體重、發育充分、肉質濕潤結實、質地細嫩、心室小。挑選表皮青綠而薄,敲打瓜身聲音厚實,瓜瓤空間較大,瓜籽呈淡黃色者為佳。若瓜瓤空間小,瓜籽呈白色,成熟度不足,風味較遜。貯存應擇帶白霜,置陰涼、乾燥處。吃不完的冬瓜極易污染變質,切開以後,略等片刻,切面會出現星星點點的黏液,取一張與切面同大的乾淨白紙,平貼其上,抹平貼緊,可存放3-5天;如用保鮮膜貼上,存放時間可延長。
   冬瓜味甘淡、性涼,入肺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經;功效潤肺生津,化痰止渴,利尿消腫,清熱祛暑,解毒排膿;可對治暑熱口渴、痰熱咳喘、水腫腳氣、脹滿、消渴、痤瘡面斑、脫肛痔瘡等,還能解魚、酒毒。
   冬瓜含維生素C較多,且鉀含量高,鈉含量較低,高血壓、腎臟病、浮腫病等患者食之,消腫而不傷正氣。所含的丙醇二酸,能有效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,加之本身不含脂肪,熱量不高,可令人輕身。惟性寒涼,脾胃虛弱、腎臟虛寒、久病滑泄、陽虛肢冷者忌食;女生經期及產後虛寒者少食。
   莖(藤)、葉、皮、瓤、子亦供藥用:藤秋後齊根截斷,汁清肺熱、治內癰;葉清暑解渴,療蜂螫惡瘡;皮利尿;子健脾養顏、止咳化痰,補肝明目,潤膚,令人白淨如玉,亦能療腸炎,適用於內臟膿瘍,如闌尾膿腫、肺膿瘍、痔瘡等;瓤含大量植物纖維,利腸通便,洗面令白。
   另有一種小型冬瓜,其藤一節生一瓜,稱節瓜,為嶺南、台灣獨有之逸品,常納物作冬瓜盅。冬瓜味甘淡,均賴其他作料入味、提味,可加工為冬瓜糖、冬瓜茶、冬瓜封(醃冬瓜)等。
   白果是銀杏的果實,銀杏生長緩慢,每棵樹可存活千餘年,生命力極強。性味甘苦溫澀,入肺、腎經,能歛肺氣、定痰哮、縮小便、止帶濁;對治肺腎虛寒的喘嗽、遺尿、帶下。惟其收澀力強,過食(300枚/日↑)窒滯臟腑氣機,易造成中毒。棗則為脾之果,功能生血養血。
  本道雙寶燜冬瓜,以白果之溫澀及大棗之甘溫,稍微調節冬瓜寒涼之弊。夏暑食瓜固然清涼,然冷氣吹襲,飲食亦宜力求平妥為要。
</div>
以下為4人份
材料:
1. 冬瓜600公克 

2. 黑棗120公克

3. 銀杏120公克

4. 薑片3~4片
5. 味噌3~4茶匙
6. 橄欖油1湯匙
7. 二號砂糖2茶匙
8. 熱開水少許
(計量杯為一般家用電鍋200c.c.量米杯)

作法:
1. 冬瓜削皮、不去子、切大塊。
2. 橄欖油爆薑,加入冬瓜微炒。
3. 加入半碗水,並放入黑棗與銀杏稍微拌炒。
4. 味噌加入砂糖後,用少許熱開水拌勻。
5. 將拌勻的味噌加入鍋內,與冬瓜一同燜煮。
6. 待湯汁收乾後,即可上桌。

(圖文版權所有,引用或連結,請註明出處,謝謝。)

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

負責與面對,造就身心健康的孩子—「洋媳婦的教育方法,令中國婆婆大開眼界」一文引釋

   最近有兩位朋友不約而同轉寄這篇「洋媳婦的教育方法,令中國婆婆大開眼界」給我,這篇文章分享了重要的教養概念,以實例說明,更是發人深省。
   我忍不住寫下一些演繹的延伸想法,以下用不同顏色字體〈藍色為原文〉,分段敘明,希望能給大家一些豐碩具體的回饋。
   這篇文章可能是出自某部落客所寫,但大家在轉寄過程中卻掠去了出處,這是很不恰當的行為;除了感謝原作者的分享,如果有朋友知道出處,也拜託煩請儘快告知。
   段落標題為方便閱讀,本人在原標題的基礎上,新加或稍加更改。

   兒子去美國留學,畢業後定居美國。還給我找了個洋媳婦蘇珊。如今,小孫子托比已經3歲了。今年夏天,兒子為我申請了探親簽證。在美國待了三個月,洋媳婦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,令我這個中國婆婆大開眼界。

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
   每天早上,托比醒來後,蘇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,就自顧自地忙去了。托比會自己爬上凳子,喝牛奶、吃麵包片。吃飽後,他回自己的房間,在衣櫃裡找衣服、鞋子,再自己穿上。畢竟托比只有3歲,還搞不清褲子的正反面,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。有一次托比又把褲子穿反了,我趕緊上前想幫他換,卻被蘇珊制止了。她說,如果他覺得不舒服,會自己脫下來,重新穿好;如果他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,那就隨他的便。那一整天,托比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,蘇姍像沒看見一樣。
   又一次,托比出去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,沒多大會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,對蘇珊說:「媽媽,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,真的嗎?」露西是鄰居家的小姑娘,今年5歲。蘇姍笑著說: 「是的,你要不要換回來?」托比點點頭,自己脫下褲子,仔細看了看,重新穿上了。從那以後,托比再也沒穿反過褲子。
   我不禁想起,我的外孫女五、六歲時不會用筷子,上小學時不會繫鞋帶。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,每個週末都要帶一大堆髒衣服回家洗呢。
 
李醫師按:
   孩子在學步、成長的過程中,總是不免犯錯,從錯誤中學習,不僅是動物糾正自己,朝向生存的本能,更是他藉以追求進步的權利。作為父母,必須時時提醒自己,一定要按捺住「越俎代庖」的衝動。沒錯,你完全看清前面有個陷阱,但除非孩子親自嘗過那個滋味,知道火烙的痛,否則,這次有你提醒,他避開了;但下次面對另一個變裝過的「陷阱」,他卻可能無法分辨,完全失卻免疫的能力。所以把這種接受試煉的機會還給孩子,這會成為他成長過程中,絕佳的養分。
   而且,這種試誤的學習,最好愈早開始愈好,那會植根於他的骨髓,形成一種直覺反應的機制,不用思考,沒有多餘的心理轉折,更不會出現挫敗的後遺症。
   父母吃過的米、走過的路一定比孩子多,但置身不同世代與成長背景,父母絕難僅以自己的經驗來評斷孩子的一切。
   出於愛,想讓孩子少受一些罪,這是一般父母理所當然的想法;但這樣一來,無形中也扼殺了孩子成長的機會與空間。他照著你的安排一步步來到人生的某個點,甚至住在你幫忙購置的房子裡,在你為他一手佈建起來的「人生」,他會活出自己、他會快樂嗎?可能會有兩種狀況:要不就得了某種病(憂鬱症或其他什麼病,好讓他繼續「安住」在那個狀況裡),要不他就開始「反叛」,他必須成為他自己!
  家庭裡,每個人都不能逾越各自角色的「本分」,父母當然也有其權限,不能毫無節制地把自己的意志加諸孩子身上。孩子必得獨立走出他的人生,從他呱呱墜地,剪斷臍帶的那一刻,他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人(即使在法律上,得等到18或20歲以後才是),他都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起最終的責任,不論好的或敗壞的命運,都是他的事;甚至明白地說,與父母無關。
  一般父母面對較難馴服的孩子,總是嘮叨加上批判,從小到大,孩子犯了什麼錯,條列縷析,經常反覆在傷口上灑鹽,卻沒想到:孩子付出代價,也學到該得到的教訓,那個寶貴的教訓,其實是個隱形的「禮物」;如果父母能不計較,他就會在那個平和的流動裡,學到真正的寬恕與愛。

犯錯是孩子的權利。

從吃飯開始訓練-不吃,就餓著
   一天中午,托比鬧情緒,不肯吃飯。蘇珊說了他幾句,憤怒地小托比一把將盤子推到了地上,盤子裡的食物灑了一地。蘇姍看著托比,認真地說:「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!記住,從現在到明天早上,你什麼都不能吃。」托比點點頭,堅定地回答:「Yes!」我在心裡暗笑,這母子倆,還都挺倔!
  下午,蘇珊和我商量,晚上由我做中國菜。我心領神會,托比特別愛吃中國菜,一定是蘇珊覺得托比中午沒好好吃飯,想讓他晚上多吃點兒。
   那天晚上我施展廚藝,做了托比最愛吃的糖醋里脊、油燜大蝦,還用義大利麵做了中國式的涼麵。托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麵,小小的人可以吃滿滿一大盤。
   開始吃晚飯了,托比歡天喜地地爬上凳子。蘇珊卻走過來,拿走了他的盤子和刀叉,說:「我們已經約好了,今天你不能吃飯,你自己也答應了的。」托比看著面容嚴肅的媽媽,「哇」地一聲在哭起來,邊哭邊說:「媽媽,我餓,我要吃飯。」「不行,說過的話要算數。」蘇珊毫不心軟。
   我心疼了,想替托比求情,說點好話,卻見兒子對我使眼色。想起我剛到美國時,兒子就跟我說,在美國,父母教育孩子時,別人千萬不要插手,即使是長輩也不例外。無奈,我只好保持沉默。
   那頓飯,從始至終,可憐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車裡,眼巴巴地看著我們三個大人狼吞虎嚥。我這才明白蘇珊讓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。我相信,下一次,托比想發脾氣扔飯碗時,一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經歷。餓著肚子的滋味不好受,況且還是面對自己最喜愛的食物。
   臨睡前,我和蘇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。托比小心翼翼地問:「媽媽,我很餓,現在我能吃中國麵嗎?」蘇珊微笑著搖搖頭,堅決地說:「不!」托比嘆了口氣,又問:「那等我睡完覺睜開眼睛時,可以吃嗎?」「當然可以。」蘇珊溫柔地回答。托比甜甜地笑了。
  大部分情況下,托比吃飯都很積極,他不想因為「罷吃」而錯過食物,再受餓肚子的苦。每當看到托比埋頭大口大口地吃飯,嘴上臉上粘的都是食物時,我就想起外孫女。她像托比這麼大時,為了哄她吃飯,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屁股後面跑,她還不買賬,還要談條件:吃完這碗買一個玩具,再吃一碗買一個玩具……

李醫師按:
   吃飯,攸關孩子的生存與成長,這當然是他的事。但中國父母或許基於「命脈」所繫,總把這些事攬在身上,尤其現在少子化的年代,孩子的一舉一動,更是牽絆著父母的神經。
   這麼重要且攸關孩子個人的事,都能擴大成為「大家」的事,這個孩子將來還有能力、還有機會,學會什麼叫做「自我負責」嗎?
   小孩是鬼靈精,父母必須令出必行,不得絲毫動搖-「守信」是父母守則第一條,這樣才有資格談管教。
   從口腔期這個本能訓練階段,就開始磨練他的心智吧,一個能自我負責的孩子,絕對不會走岔路。晚了,恐怕就事倍功半囉!

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-面對,孩子生存的第一道功課
   有一天,我們帶托比去公園玩。很快,托比就和兩個女孩兒玩起了廚房遊戲。塑膠小鍋、小鏟子、小盤子、小碗擺了一地。忽然,淘氣的托比拿起小鍋,使勁在一個女孩兒頭上敲了一下,女孩兒愣了一下,放聲大哭。另一個女孩兒年紀更小一些,見此情形,也被嚇得大哭起來。大概托比沒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,站在一旁,愣住了。
   蘇珊走上前,問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,她一聲不吭,拿起小鍋,使勁敲到托比的頭上,托比沒防備,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,哇哇大哭起來。蘇珊問托比:「疼嗎?下次還這樣嗎?」 托比一邊哭,一邊拚命搖頭。我相信他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。
  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輛淺藍色的小自行車,托比非常喜歡,當成寶貝,不許別人碰。鄰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,央求托比好幾次,要騎他的小車,托比都沒答應。
   一次,幾個孩子一起玩時,露西趁托比不注意,偷偷騎上小車,揚長而去。托比發現後,氣憤地跑來向蘇珊告狀。蘇珊正和幾個孩子的母親一起聊天喝咖啡,便微笑著說:「你們的事情自己解決,媽媽可管不了。」托比無奈地走了。
  過了一小會兒,露西騎著小車回來了。托比看到露西,一把將她推倒在地,搶過了小車。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來。蘇珊抱起露西,安撫了她一會兒。很快,露西就和別的小朋友興高采烈地玩了起來。
   托比自己騎了會車,覺得有些無聊,看到那幾個孩子玩得那麼高興,他想加入,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。他蹭到蘇珊身邊,嘟囔道:「媽媽,我想跟露西他們一起玩。」蘇珊不動聲色地說:「那你自己去找他們啦!」「媽媽,你陪我一起去。 」 托比懇求道。「那可不行,剛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,現在你又想和大家玩,就得自己去解決問題。」
   托比騎著小車慢慢靠近露西,快到她身邊時,又掉頭回來。來回好幾次,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顏開,鬧成了一團。

李醫師按:
   從個人主義延伸出來的西方文化,比較尊重個人;而從中國集體意識出發的傳統文化,族群利益卻總是凌駕個人意志之上。層出不窮的婆媳、姑嫂、妯娌問題,非理性的集體力量常是悲劇形成的最後那一根稻草。
   孩子是「我」之延伸,因此孩子受了委屈,有些父母常會忍不住跳下去插一腳,往往由孩子間的小紛爭,演變成大人間的對立。
   這個美國媳婦不偏袒自己的孩子,在孩子出了狀況,耍賴求助時,也不急著即時處理,反而把球丟回去給孩子,要他自己面對!
   美國哲人、山達基教會創始者,L.羅恩.賀伯特先生說:「面對的能力,就是擁有空間的能力。你必須擁有空間,才能擁有宇宙。空間就是自由。因此,如果一個人想要自由,他必須要能面對。從敵人面前逃跑的人,從此以後,是不會有自由的」。
   因此,面對的能力,在某一層面,幾乎等同生存的能力。父母必須「動心忍性」,硬下心腸,克制自己忍不住想插手孩子事務的慣性,尊重孩子的決定與之後的結果,不要譏訕與批判,平靜接受一切,因為,那是孩子自己的選擇,他必須承擔後果。最多可以來個檢討,給他一些思考的線索,孩子自己
理出頭緒,這樣才能從日積月累的生活瑣細中,深化這項寶貴的人格特質。

能自我負責,才有面對的能力。

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
    蘇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,聽說我來了,兩人開車來探望我們。家裡來了客人,托比很興奮,跑上跑下地亂竄。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裝滿了水,提著小桶在屋裡四處轉悠。蘇珊警告了她好幾次,不要把水灑到地板上,托比置若罔聞。最後,托比還是把水桶弄倒了,水灑了一地。興奮的小托比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,還得意地光著腳丫踩水玩,把褲子全弄濕了。我連忙找出拖把準備拖地。蘇珊從我手中搶過拖把交給托比,對他說:「把地拖乾,把濕衣服脫下來,自己洗乾淨。」托比不願意,又哭又鬧。蘇珊二話不說,直接把他拉到貯藏室,關了禁閉。聽到托比在裡面發出驚天動地的哭喊,我心疼壞了,想進去把他抱出來。托比的外婆卻攔住我,說:「這是蘇珊的事。」
   過了一會兒,托比不哭了,他在貯藏室裡大聲喊:「媽媽,我錯了。」蘇珊站在門外,問:「那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?」「我知道。」蘇珊打開門,托比從貯藏室走出來,臉上還掛著兩行淚珠。他拿起有他兩個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乾淨。然後,他脫下褲子,拎在手上,光著屁股走進洗手間,稀里嘩啦地洗起衣服來。
 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著表情驚異的我,意味深長地笑了。這件事讓我感觸頗深。在很多中國家庭,父母管教孩子時,常常會引起「世界大戰」,往往是外婆外公護,爺爺奶奶攔,夫妻吵架,雞飛狗跳。
   後來,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時,提到這件事,托比的外公說了一段話,讓我印象深刻。他說,孩子是父母的孩子,首先要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。孩子雖然小,卻是天生的外交家,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,他會很聰明地鑽空子。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,反而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,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。而且,家庭成員之間發生衝突,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,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。所以,無論是父輩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,還是夫妻兩人的教育觀念有差異,都不能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。

李醫師按:
   這道理與前面所提相通,祖父母或其他長輩,一樣要克制忍不住插手孩子事務的慣性,尤其在孩子成家立業,還做了父母之後。
   但這非常困難,一位病人就坦白跟我說,這是不可能辦到的事。上一代沒有建立這樣的觀念,他們認為自己永遠是「父母」,而孩子永遠是「孩子」,所以他們有權行使父母的一切「權利」。甚至我也不免臆想,寫下這篇文章的這位開明婆婆,如果美國媳婦嫁來台灣,而且同住在一起(不是到美國,在媳婦主中饋的兒子家「作客」,形勢截然不同),這套現在看來很有水準且管用的教養方式,還能行得通嗎?
   由此可見,能謹守分際,行父母之道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甚至可以說是一項美德了。

不要無意中造就出貪婪的孩子
 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裡住了一週,準備回加利福尼亞了。臨走前兩天,托比的外公鄭重地問女兒:「托比想要一輛玩具挖掘機,我可以買給他嗎?」蘇珊想了想,說:「你們這次來,已經送給他一雙旱冰鞋作為禮物了,到聖誕節時,再買玩具挖掘機當禮物送給他吧!」
  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麼告訴小傢伙的,後來我帶托比去超市,他指著玩具挖掘機說:「外公說,聖誕節時,給我買這個當禮物。」語氣裡滿是欣喜和期待。
   雖然蘇珊對托比如此嚴格,托比去卻對媽媽愛得不得了。他在外面玩時,會採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認為漂亮的葉子,鄭重其事地送給媽媽;別人送給他禮物,他會叫媽媽和他一起拆開;有什麼好吃的,也總要留一半給媽媽。
   想到很多中國孩子對父母的漠視與冷淡,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婦。在我看來,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,美國媽媽的確有很多值得中國媽媽學習的地方。

李醫師按:
   中國父母習慣用金錢「收買」孩子,尤其那些有錢沒時間,也沒心力的父母。其次,總是省吃儉用,積攢錢財,留給孩子,這是親情的延伸,但孩子是不是一定領情呢?
  從成家(幫忙結婚、買房子)、立業(幫忙出資本),甚至收爛攤子(賭債、卡債
吸毒費用、幫忙收養、教養孫子…),無止盡的需索與付出,是大多數中國父母與孩子之間關係的寫照。
   孩子從小習慣「拿」,拿得心安理得,理所當然;父母也給得毫不手軟,總是予取予求。等到某一天,父母老了,給不起了,甚至給得心不甘情不願了(取予之間失衡落差太大),但一切都來不及了,拿慣了的孩子,一旦拿不到,反噬之心非常強烈,人倫悲劇每由此衍生。
  但是,這要怪該呢?這個貪婪的孩子,是自己從小養出來、慣出來的呀!
  作者的孫子被母親如此嚴格管教,他卻依舊愛他的媽媽,為什麼呢?因為她是個有原則的母親,讓他知所遵循,從而確立了基本的安全感,不會動輒得咎,而也因此,這樣的媽媽反能贏得孩子的尊敬。
   取予之間要有一定程度的平衡關係。一個全然沒有自己,只為另一個他者存活的人,終有一日必然會成為他人的噩夢,這樣的父母怎麼可能贏得孩子的尊敬呢?同樣作為父母,中國父母滿溢無邊的愛,卻常因得不到孩子相對的回報,而鬱鬱以終,問題出在那裡,各位心知肚明了吧!
  作為家庭成員,團體的一分子,孩子必須要有適當的回報,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他所得到的。孩提時,他付出他的「可愛」,他的出現與存在,為家人帶來歡樂與希望,只要他好好長大,健康存活,就是對家人最大的回饋。
   隨著時日消逝,已經脫離嬰兒期的孩子,必須學會或多或少承擔一部分的家庭勞務,那是他對家人所能做出的貢獻。父母必須允許並創造機會,讓孩子給出他所能給的服務,即使他做得實在不怎麼樣(甚至挑剔的父母還得事後偷偷重做),你也不能剝奪他貢獻的機會,一旦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,日後他會是一個知道感恩的人;同時,他清楚自己在這個團體裡的分量,確定且不會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,他會成為一個自信且有行動能力的人。
   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,不要自己吞下所有的苦,卻奢望那個一向享福慣了的孩子
還能稍稍體諒你,這根本是緣木求魚。但若父母漠視或抹殺他企圖貢獻的意願,只要求他扮演父母要他扮演的角色(比如,永遠聽話的「孩子」、永遠討人喜歡的「洋娃娃」),他處在這個家庭裡,但卻完全懵然於這個團體是如何運作與生存,他甚至從來沒有擁有過自主權(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、念什麼學校、依自己意願,實質擁有,並處置個人物品等等…),父母只要求他做好該做的「那一塊」(至於是那一塊,當然由父母決定),在這種情況下成長的孩子,當他踏入社會,面對紛亂無序的環境,宛如由無菌的隔離房,驟然來到百菌叢生的原始狀態,他的生存能力、免疫能力,豈能一夕發生且成熟?〈17/July/2010初寫〉

後記:
   最近其實很忙,還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正在進行中,但我實在忍不住,不得不寫這樣的一篇分析式的回應文章。
   一位失眠的母親告訴我,她是如何用心照料那兩個寶貝女兒,幾乎不讓他們吃外食,總是挖空心思調配各種營養可口的餐點,還有教養、學業等等,方方面面煞費苦心。沒想到大女兒卻被一個痞子似的旅遊業者盯上,她很擔心女兒的未來,但是說也說不聽。
   還有父母訴說,他們那罹憂鬱症的兒女,從小是多麼優秀、乖巧,從來沒有讓他們操過心。沒想到出國留學回來,工作沒多久,就出狀況了。
   我能理解作為父母親,此刻痛惜的心情。一件美好的作品,還沒機會展現它獨特的丰采,捧在手裡,一不小心,就這樣碎裂了…
   人生恆常如此,常有許多無可奈何,總在我們無法預期之處,猛然給予致命的一擊…
   剛出生的嬰兒,帶給家族多少希望與歡笑,然而,三、四十年過後,誰知道他竟成了「陳進興」?
   新嫁娘幸福地依偎在夫婿身邊,豈知死神已在向她招手(南橫搞軌案死者越南新娘陳紅琛)?
   一位大學教授,退休後領了一大筆錢。已入美籍的獨子,邀他們到美國享清福。夫妻倆興沖沖賣了房子,飛越太平洋,與兒子團聚。二年後某日,警察上門,原來兒子並未幫他們辦妥居留,竟還通知警方,把父母遞解出境。
   朋友的母親是小學老師,生養一堆孩子,長子最得寵愛。成家、分家後,母子卻難得見上一面;某日,媽媽忍不住思念之情,悄然來到兒子家,只見大門深鎖。母親坐在地上,從早上等到中午,直到日落黃昏,才見到兒子一家,興高采烈地回來。母親高興地迎上去,卻被潑了一大桶冷水:我們晚上還有活動,奶奶你回去吧!
   還有見諸報端的諸多人倫悲劇…
   宿命,難道是以這種無知無覺的方式,一代代複製下去嗎?
   孩子,是未來的希望,文明的興揚與傳承,都得靠他們啊!如果,根苗腐爛,人類還有前途嗎?
   許多看不孕症門診的年輕夫妻,如果不明白這層最根本的道理,你們辛苦孕育的寶貝,將來或許可能竟
長為魔…
   於是,在這樣的心情背景下,我寫下這篇引釋的文章,可能有些冗長,但願對大家有些許助益!(18/July/2010)
By李璧如/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

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

惡血留內,酸痛植根—腳踝扭傷處置注意事項

踝扭傷看似小事,若治不得法,卻常成痼疾。
這是作為內科醫師的我,心有所不忍,
不得不花時間,寫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。

   前幾天在附近上班的阿凱帶了他的同事來看診,除了一些內科的症狀,主要是他的右腳踝,外側浮腫。病程已有一段時日了,初時扭傷,瘀腫得很厲害,後來在西醫的復健科看了一年,尚未恢復,現在還是不舒服,經常會有痛的感覺。

   阿凱說,有帶去泰山李興明醫師那裡處理過,有好一些了(拖了一年以上─受傷後二周,是骨關節整復的黃金期)。李醫師是我同班好友,我的御醫,也是我後送病人的單位。他的尊翁李慶丙先生是正骨專家,醫術高明,當年妙健堂病患接踵,轟動武林。興明是成大畢業的高材生,平時就跟在父親旁邊,學了不少功夫,發憤考上中醫特考;實習時就在市立中醫醫院開課,連主任級的醫師都來跟他學。他的手法巧而柔中帶勁,一點都不痛。上次,我在上海摔傷,一下飛機,就直奔泰山,找他診治。所以,是我信得過的醫師,我當然讓病人找他囉!

  但這位卅出頭的少年郎顯然是「惡血留內」,這瘀結在裡的敗血若沒拔出,即使骨頭正位了,還是會有瘀滯酸痛的問題, 而且復原的時間會拖得更久。惡血,瘀血的一種,指溢於經脈外,積存於組織間隙的壞死血液,又叫「敗血」。
 
   於是針與灸齊施,讓熱傳導直達患處,再配合行下肢、通絡化瘀的中藥。二星期後,病人回診,告以困擾已久的翹足屈伸時踝間疼痛已消除,唯餘足後跟些微不適。我想再處置這一次應該就差不多了吧!〈之後病人告知,第二次針灸後,立即又到泰山找李醫師正骨,現已基本痊癒。遷延一年、幾成痼疾的踝扭傷,經兩位醫師、各兩次治療,終於大功告成〉。

   我想起半年多前,一天晚上門都關了,準備要走了,一位老友帶著他的朋友來看診;原來昨天酒後走路不小心,扭傷腳踝,痛到不能走路,腳腫得跟麵粿一樣大,這麼晚了,只好麻煩自己人。這位小姐說,她兒子也曾扭傷,好幾個月不能走路,她很忙,不想像她兒子一樣,拜託我務必幫幫忙。

   最快的方法,就是先放血(可降低皮下軟組織壞死的程度),再拔出烏黑敗血,瘀腫立即消去一大半,然後敷上現調的草藥膏,再吃活血通絡消炎的中藥。
   放血是大工程,得先在地上舖報紙,準備器具,患處消毒乾淨,先針刺,再拔罐,如是數回,我還得戴上手套,全程無菌處理。坦白說,自己開診所以來,這還是第一次賣朋友面子,做這種血腥處理。病人經處置,回去時已能自己走了。搞到11點多,才收拾乾淨回家。

   如是處理,消除腫脹和短時間內鎮痛的效果明顯。因為通過刺絡放血,可加速排出瘀滯積血,促進滲出液的吸收,減輕由於周圍血管、神經、軟組織受到壓迫所引起的疼痛、腫脹,達到祛瘀生新、通經活絡、消腫止痛的目的。
   這位小姐好得極快,兩三日就幾乎忘了這回事,而且預後良好。
  

圖片引自http://www.housai.com/z/q-music-sell-movie-car-car-book-car-shop-book.htm
   一般腳踝扭傷可分:
   第一度:只有少數的韌帶纖維受傷,這是最輕微的,通常受傷的局部出現輕微腫痛或瘀血。
   第二度:有相當多的韌帶纖維受傷。這時受傷部位會出現較明顯的腫痛及瘀血。
   第三度:整條韌帶都斷裂。這是最嚴重的狀況,局部明顯腫痛瘀血,斷裂的韌帶屬於關節囊膜韌帶,大都可自行癒合。
   有的急性扭傷會轉變為慢性或稱習慣性扭傷,原因是外側韌帶鬆弛。如果韌帶功能喪失,常出現不正常的關節鬆脫或不穩定的現象,容易再受傷,常見退化性關節炎或習慣性脫臼的後遺症。
   為了避免踝關節出現前述種種功能性的障礙,最好的辦法是,正確處置第一次的踝關節急性扭傷。

   大多數踝關節扭傷都是腳掌下屈、內翻、內轉狀態下,幾乎都是踝關節外側韌帶群(腳踝最容易受傷的是腓側,而腓骨前側有腓脛前韌帶ˋ腓距前韌帶;外側有腓跟韌帶ˋ腓骨肌上支持帶與下支持帶;後側有腓距後韌帶ˋ肥脛後韌帶)部分或完全撕裂傷,發生局部劇痛及腫脹,伴有皮下瘀血甚至腫脹,瘀血甚至擴散整個足外側。
   為什麼會腫脹呢?因為韌帶拉傷。韌帶是連接骨頭和骨頭的堅韌組織,外側足踝扭傷,最常受傷的是前距腓韌帶,有百分之九十的受傷率。其次是跟腓韌帶。兩條以上的韌帶同時受傷的情形較少,除非外傷的力道相當大。

   一、嚴重時照張X光片,以排除骨折。但是關節輕微的錯位(錯位是骨頭關節移動在 0.1公分以下,儀器不易判讀),錯位不等同移位。即使X光、核磁共振都照不出來;但報告沒有顯示異常,並不表示病人沒有不適。
   關節錯位就是關節位置不正,有的只是一線之差,所以也稱為錯線或錯縫。雖然上下相對位置只差一線,但骨與骨之間只要有輕微的錯移、不正,就會引起周圍正常軟組織的緊張、紊亂,各類神經會開始產生莫名其妙的反應。
   這種情形,只要觸診經驗豐富的正骨醫師,都摸得出來。

   二、若瘀腫嚴重,可考慮放血治療。至於什麼時候是最佳處置時間?
 應儘早進行,瘀血去而新血生。先針相關或對應穴位,順氣止痛〈如小節、靈骨、丘墟…等〉,然後就瘀腫嚴重部位微刺,刺血時要掌握深度,淺了血吸不出,深了又傷及骨膜,務必控制出血量,避免出血過多。

    骨折、糖尿病、皮膚破損者禁用此法;嚴重貧血、血小板減少者慎刺;精神高度緊張、畏懼刺血者緩刺。
   尚未康復時,最好勿進冰冷寒涼,因為冰涼食物下肚,經絡容易緊繃,不利氣血循環。同時必須減少走路,必待氣血通暢全復,方可行動。

   三、一般認為要冰敷(每敷15分鐘要休息5分鐘),黃金時間是受傷後的24小時之內,冰敷的主要目的在於減緩內出血的速度,以及藉由降低患處的溫度來減輕疼痛的程度;如果條件允許的話(可以立即找到合適的醫療資源、沒有持續大量出血),我認為冰敷徒然引寒涼入骨,不一定必要。用中草藥外敷(沒有表皮傷損),消炎解熱鎮痛效果更佳。
   若能佐以對患處的上游肌肉,作回心方向的按摩,對末梢破裂的微血管製造出一相當程度的負壓,可使患處瘀血更快代謝吸收。

  四、扭傷、錯位、脫臼或骨折,常會伴隨肌腱、韌帶或其他軟組織的損傷;僅憑外觀,有時會誤判其嚴重程度。若骨頭斷裂,但沒有碎片或分離,主體尚稱完整,可用夾板或石膏固定,增加其穩定度。若斷裂嚴重或有碎骨,則須開刀處理。(此時儘快兼服活血化瘀、行氣通絡續骨的中藥,效果較佳)

   五、治療最終的原則是,儘量要有完美的解剖復位。一般情形下,儘快(中醫書正骨心法及傷科大成都明示:先用手法撥筋正骨,令其復位)找到夠水準的正骨醫師,讓骨頭回到正確的解剖位置,以免之後因為微小的骨錯縫,久而久之讓整條下肢(髖、膝、踝三個關節)引起連鎖的錯位骨牌效應,造成骨架、身形偏斜(如果腫脹嚴重,可待腫脹略為消減,即應進行整復)。(1/July/2010初寫、5/July/2010完稿,本文承李興明醫師校訂,謹此致謝)

凡有傷損,皆須正骨。

 小腿肚由下往上按摩,形成負壓,幫助踝間瘀血代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