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

中醫做的不過是能量調整的工作

 *之1  …  請打開最下方的音樂,一邊閱讀 …

  中秋節後,蕁麻疹反覆發作,經期尤甚,病人看西醫始終好不了,終於來找中醫。一派血虛,眠差、髮疏、腰酸、頭暈痛…,怪不得經來血沸,搔癢更甚。

 

   打個比方,同樣兩鍋水放在瓦斯爐上煮,水多的那鍋,得煮很久,才會沸騰;但水少的那鍋,恐怕沒兩三下就燒到見底了。 我說,你就是水少的那一鍋,血虛、血少,只要些微的外感,風邪鬱於皮裡膜外(表皮底下極薄的一層膚腠),邪無出路(西醫沒有排除風寒的藥),當然癢個不停。

 

  中醫一方面養血(疏風必先養血,血活則風自散),一方面除風(發散風邪由毛孔出);至於養血與除風之間的比重,則視病況與病程而定,用方也是各擅勝場。

 

   吃了水藥,風疹大出,發得全身都是,臉上還出了痤瘡。之後更方,疏風滋陰、養血涼血。

 

   今天來診,她說,服藥之後,先前腫脹的塊斑漸次消退,顏面痘瘡卻大爆,頭暈夜癢,三天後皆平息。昨天胸肺痛悶,還發氣喘聲,如車輪輾過,很難形容的感覺。更奇怪的是,足後跟痛腫,先是右足跟腫了兩天,之後換成左足跟腫了三天,然後消了,現在右足跟還有些微腫。

 

   我問她,那裡有舊傷嗎?

   她說,有,小時候打球經常扭傷,給跌打損傷的師傅處理一下,也就過去了,平常倒沒感覺。沒想到治蕁麻疹竟掀出這個老問題…

 

   我說,是啊,中醫在做的不過是能量調整的工作。不用治病,只須設法把體內蓄積的負能量疏導、代謝出去,然後,讓身體用它原本具足的自癒力去休養生息,最終就能回到一個尚能運作的穩定狀況。(14/Dec./2011

肉桂溫裡,可祛寒逐邪。

*之2

   每個肉體從出生到報廢之前,都在努力尋求它所能達至之最大完美程度的穩定態,這個穩定狀態沒有絕對值,比如駝子有駝子的穩定態,只要還能走就行了;你不能企求他像林志玲那樣昂頭挺胸。所以,「相對平衡」是中醫裡極核心的一個概念。

 

  多數「不舒服」,都只是負能量的擠壓,不管是頭脹、痤瘡,還是足跟腫脹,都只是邪氣在尋找出路。人體基本上是個封閉系統,雖然有七竅〈前後陰是最常用的二竅,所以大小便萬一不暢,也會累積一些負能量〉,但一般狀況下,這七竅並不會任意開啟,而且都由相對的約束力量控管著。所以邪氣必須要有出路,汗、吐、下,是中醫最常用來快速消減負能量的方法。其中吐法已經很少用了,但有時在能量調整的過程中,它會自然呈現,這是身體減壓的自救動作,不見得是壞事!

 

   而因為每個人負能量的累積方式、程度與部位不同,所以表現方式或服藥(或用其他手法,包括針灸)後的反應也不盡相同,不過只要調整得當,就可以恢復平衡。

 

   某高學歷病人在學傳統技藝過程,除了當老學徒的經濟壓力,還飽受知識水平差距頗大的老師傅一家子的嘲諷,肝鬱胸悶痛,夜難成眠。吃了幾回藥,也針灸幾次,症情較減,但總還有一些氣悶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困頓,後來找到本行的科技工作,領了薪水後,說要請當時幫他的朋友吃飯。我琢磨他這個狀況(還有之前的右胸舊瘀傷),應該要吃一些化瘀傷的水藥,但他長期營養不良,光喝藥恐怕過於竄散,似乎佐以有情之品(動物蛋白)較為合適,但無人幫忙料理,所以我建議他去新店一家老字號的藥膳店。他真去了,他說,朋友先吐了,他倒還好,所以吃喝了不少,沒想到一進洗手間就出不來,大拉特拉,拉到肛痛,也吐了一些;然後坐公車回家,一下車就迫不急待蹲在地上吐得嘩啦啦。

 

   這原在我預料之中,我只問了一句,那你胸痛有沒有好一些?他靦腆地笑說,有啦!這就對了,但是如果我說要開讓你吃了吐瀉交加的藥,誰理我啊?

   邪氣鬱在胸膈之間,其高者因而越之,高,指咽喉、胸膈、胃脘等部位,凡停留在這些部位的痰涎食積等多餘異物,可用「吐法」消除。

  病人吃了藥,說頭暈想吐,問她有沒有吃什麼?先是說沒有,後來想到才說,因為覺得藥不好吃,吃了幾顆草莓。欸,這就是了,我不是說過不見陽光、天寒不吃水果(溫度低於體溫),台北這兩天特凍的(今天10度,相對溼度76%),這是寒積在胸。能吐的話,立刻鬆解,否則就得等那寒氣慢慢化了。

   臨床也常見發燒的小朋友,只要排便,體溫立即下降,甚至嘔吐,都是體內調整能量的權宜之計,雖然耗費體力,卻是最自然的方式,無須過度擔憂。

   另外,「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」、「高巔之上,惟風可到」,所以治療外感常用汗法—「其在上者,因而越之」,這是發散法,使在上、在表之邪氣透過藥物的作用,從體表皮膚毛腠發散出去,是很常用的能量調整方式。

  中醫還有上病下治、下病上治,也是在調整體內能量。比如巔疾(高血壓、頭痛等),只須開手足四關(手之合谷、足之太衝),即可降壓;所以我常跟高血壓的病人說,血壓升高時可以足泡熱水靜心,很快即可穩住。還有,足底前三分之一中心的湧泉穴,也是很好用的降熱穴。頭面有熱疾,如針眼、牙痛、口瘡、咽炎等,可雙手擦湧泉(左取右、右取左),或在湧泉貼上溫熱藥(丁香、川椒、桂皮、吳茱萸等),即能引熱下行。另如治血崩、脫肛,僅須在頭頂百會取針,氣上即能止血、提肛,這是下病上治。

   除了針灸,藥物同樣也有下行上提、發散分消的作用,這就不用再贅言了。所以中醫究竟是一門什麼醫學呢?作為醫者的我們,其實什麼事也沒做,我們只是盡力讓你的身體恢復自然運作的能力,然後讓你在自己熟悉的軌道裡,取得最大可能的相對平衡而已。(4/Jan./2012

1 則留言:

  1. 李醫師看你的病理文章好像看武俠小說過癮極了!  

    回覆刪除

有關初診掛號等行政事項, 請直接電洽建中堂中醫診所 02-23212589, 02-33937275, 由專人為您作相關說明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