蒸芋泥 ▓食譜‧撰文╱李璧如 攝影╱李東陽 芋(學名Colocasia esculenta)屬天南星科、芋屬。原產印度、中國,是熱帶亞太地區重要的塊莖類食物之一,品種繁多,病蟲害少,栽培容易,利用種芋進行無性繁殖,產量也很安定。在溫帶為一年生,在熱帶為多年生。西漢農書《氾勝之書》已載芋頭。蘇軾《玉糝羹》詩讚其香甜比作龍涎香。《說文》云:「芋,大葉、實根,駭人也。」 以下為6人份
芋分水芋(檳榔心芋、紅梗芋,水旱皆宜)及旱芋(赤芽芋、狗蹄芋、麵芋);依收穫目的不同,分母芋用、子芋用、母子芋兼用及葉柄用等品種。芋自種植到採收至少九個月,可分兩季:
1.春作種植:當年冬季採收,農曆12月成熟芋頭剖面有明顯紋路,而且也「消根」(芋頭成長階段,芋梗高過人身,芋葉如傘蓋,要等芋梗根部消下,梗葉逐漸變黃,才可採收,此時要排放埂道的水),是最好吃的時候,可存放二個月。經「消風」的芋頭更輕身,所以,芋頭要選掂起來輕、肉色較乾淨的。
2.秋作種植:農曆11、12月栽種,翌年5至7月收成,如遇高溫多濕的環境,僅能貯放四至六日,易生白絹病,可連續採收三個月。
芋頭營養豐富,每100克 中含澱粉17.5克 ,蛋白質2.2克 ,可作主食充饑。含礦物質(氟含量也高,可護齒;含鉀量比同屬根莖類的番薯、馬鈴薯高,可調節血壓)及多種維生素,所含粘質皂素(Mucin)進入人體,轉成醛糖酸(Glucuroic acid),促進肝解毒,鬆弛緊張的肌肉及血管。質地細軟,胃腸消化吸收容易,膳食纖維多,約米飯四倍,有助排便,熱量卻只有米飯的九成。
芋頭性平,味甘辛,明《本草綱目》載:「芋頭主治寬腸胃,充肌膚,冷吃療煩熱止渴……破宿血,去死肌(用芋片不斷摩擦疣部,可除),和魚煮食甚下氣,調中補虛」;《本草拾遺》云:「吞之開胃,通腸閉,產後煮食之破血,飲其汁,止血、解渴。」尚可化痰積、解酒(宜佐辛溫,兼以暖胃)。糖尿病病患者可佐為食療。
然而食當適量,《千金‧食治》:「不可多食,動宿冷」。《本草衍義》:「多食滯氣困脾」。
外皮保護層含草酸鈣黏液,皮膚接觸易致癢。只要帶手套,避免直接接觸外皮;或先帶皮水煮,破壞刺激性物質,冷卻再削皮。如果不慎「咬手」,可用鹽、醋塗抹,或用熱水沖洗即可。削芋頭時儘量保持乾燥,比較不會過敏,削完再洗淨芋頭即可。表皮亦含鐵質,加熱反黑,削皮務必淨除。
如何挑選芋頭呢?要選體型適中,手掌可抓的大小,甜度較佳。可用指甲輕按底部,有白色粉質者為佳。購買時,建議最好用手指輕壓看看。如果壓起來感覺鬆軟的話,通常就是放置過久開始纖維化的徵兆,此時若切開,可看到一絲絲咖啡色的纖維(紫紋錯縱或沁水珠),口感就差了。新鮮芋頭外表會包覆一些泥土,帶些自然的稠濕感(芋頭遇水易爛,通常攤販不會用水洗過)。
芋頭放太久,表面與內層水分易蒸發,口感變乾硬;放冰箱冷藏,比較容易爛。建議室溫保存(勿密封於塑膠袋,宜透氣),保鮮期勿逾三日。
梗,稱作芋柄或芋橫,清炒或煮食,甚至紅燒,與芋頭同煮,也可加上鹽巴醃漬後食用。
煮法,因芋頭澱粉質易受熱溶解,先用鹽微滲之,則不模糊。坊間一般先炸過,或切塊後入烤箱略微烘烤,再行烹調。
作芋泥最好選圓胖的檳榔芋,鬆軟香濃;勿用細長型,口感較Q脆的水芋。加入一點山楂粉,防滯氣膩膈。
材料:
1. 芋頭1200公克
作法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有關初診掛號等行政事項, 請直接電洽建中堂中醫診所 02-23212589, 02-33937275, 由專人為您作相關說明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