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

醬拌湯圓

醬拌湯圓

▓食譜‧撰文╱李璧如  攝影╱李東陽

  落葵科落葵屬的皇宮菜,學名<i>Basella spp.</i>,正名落葵(Ceylon spinach,Malabar spinach,Red malabar nightshade),又名潺菜、御菜、藤葵、蔠葵、天葵、蟳菜、胭脂菜(果實紫紅色,可作胭脂)、牛皮凍、滑菜、龍鳳菜、木耳菜、非洲菠菜,多年蔓藤草本,性喜高溫,耐熱、耐濕、耐旱、耐貧瘠及抗病蟲害,環境適應性極強。原產於東印度及非洲。分紫色(多作藩籬)、綠色、闊葉三種。綠色食用種,節間長、葉片濃綠而厚,愈摘愈長,全年皆可採食,59月生產最多。細葉種營養成分含量高於闊葉種。

  主要採食嫩莖葉,油潤柔軟,口感黏滑,多糖類粘液能滋潤黏膜和細胞,保護胃壁、防止胃炎和胃潰瘍。富含蛋白質、胡蘿蔔素、鈣、鐵、磷、纖維質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B1、維生素B2、維生素C等營養素,其中維生素AC含量可觀,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稍高於一般綠葉菜類。  

  皇宮菜不僅食用,還可入藥,有消腫及輕微降血糖作用,鮮品可治習慣性便祕,因含有葡聚糖、黏多糖等特殊成分,食療上具有清熱滑腸、涼血解毒、利尿通便之效,可治大便祕結、小便短澀(煎湯代茶飲)、便血、斑疹、疔瘡。外用可消腫消炎,鮮葉搗爛敷癰疔無名腫毒,是一種營養保健型的特殊蔬菜。  

  皇宮菜微有腐泥味,不宜生食,烹調時可以味噌或薑絲、麻油、辣椒等拌炒。炒食前先汆燙,用冰(冷)水泡過,再瀝乾,即可稍微去除粘液,降低黏滑的口感。

  採購葉片肥厚、光滑、青綠、無病斑,未抽苔開花、莖蔓節數不超過三節,且節間距愈短者為佳。鮮翠亮麗無枯枝敗葉的較好,但因是採摘嫩稍上市,可檢視其近基部的一端是否鮮嫩,如較粗老,則可食用部分較少。種子或枝的部分含有毒性強的物質,必須除去。

  因含有草酸,皇宮菜在體內易和鈣結合,而有礙消化,食用不宜過量。皇宮菜性寒,脾胃虛寒或下痢、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、婦女虛寒痛經(經前及行經時小腹冷痛,按之痛甚,經量少,色不鮮有血塊),少吃為宜。

  一般湯圓多煮湯或甜食,這道醬拌湯圓是另一種吃法,不妨試試看。湯圓作法參看本刊306期的南瓜湯圓。 

   

以下為6人份

 

材料:

1.   皇宮菜200公克

2.   糯米粉500公克

(計量杯為一般家用電鍋200c.c.量米杯)

3.紅麴水1小碗


醬料:

1.麻醬2湯匙

2.豆腐乳2小湯匙

3. 鎮江醋2茶匙

4. 熱開水半杯


作法:

1.   三湯匙糯米粉加冷開水攪勻,放入滾水中,待呈透明狀撈起。

2.   加入其餘糯米粉、紅麴水或開水,反覆搓揉成糰狀。

3.   把糊糰揉成數條長條狀,再切成小塊,搓成湯圓。

4.   滾水下湯圓,幾滾後,候其浮水,撈起;可過一下冷水,增其Q度。

5.   皇宮菜燙熟,加入湯圓、醬料拌勻,即可食用。

 

Tips

‧紅麴水作法是將幾粒紅麴米壓碎泡水。


(圖文版權所有,引用或連結,請註明出處,謝謝。)

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

長壽,有什麼意義?

    1月11日新聞提到,「兩性平均壽命78.97歲,男性75.88歲,女性82.46歲」。壽命延長,但是其他的相關條件有沒有跟著相對提升呢?姑且先不論總體資源如何,我們個人有沒有做好預備呢

智慧,加上健康,才見圓滿

   如果了知輪迴的概念,就明白肉體僅是寄寓之所,它讓我們藉著這個存在,來到世間,現化具象,而有所學習,此即「藉假修真」。

    佛家喻肉體為「火宅」(註1),法華經謂「人之患,在於有身」;因為有這個肉體,而有了跟隨這個肉體而來的種種欲求(需要)與煩惱。娑婆世界如此聲色繁華,其間交熾了多少深層的欲望與不滿,有情眾生迭經翻騰受苦,最後就只是要淬煉出最純淨天真的本來面目。

   所以,「煩惱即菩提」,苦難磨鍊是成就我們的藥。越大的苦,就是藥效越強烈的猛劑,那暝眩作用(註2),震盪五臟六腑,嘔出內在意識污濁垢膩的酸汁,洗滌早已昏沉暗昧的靈性。

   許多游離、徬徨在幽冥界的靈性能量,他們多麽渴望有一具肉身;而擁有肉身的人們,卻輕易糟蹋,不知人身寶貴。更何況生在無兵釁災殃之處,那是多大的福報啊—想想生於邊地(註3)的非洲人、海地人的處境!

  除了八大行業、監獄、法院,醫療單位也是一個業力具體呈現的場所。必然是有意無意間種了那個因,積年累月後,才會結這個果──病苦有其發展的過程,是心識活動加於肉體(內因,各種情緒影響),或者還有外力交互作用(外因──六淫,風寒暑濕燥火;不內外因──跌磕、撞擊、兵器刀刃蟲獸所傷、房勞、車禍撞擊…),種種複雜因素攪和,顯現於外的相。

  醫者雖然心憫病患所受身苦,看到的卻不僅是肉身的病,經常感知的是,其後龐雜的無明業力。尤其,一些久病、慢性遷延的複雜病症纏身者,多半上了年紀,積年累世的纏縛如影隨形,層層疊染的無明更變裝為疾病,以各種不同的表徵,加速肉體的崩毀。

   醫學進步,科技儘管能暫時延緩或解除肉體的病苦,但除非他自覺,那心靈被綑綁,永世不得解脫的心苦,這才是疾病真正的根源啊!

   如果平均壽命延長,而我們卻對生命真實的演化狀況懵然無知,甚至濫用難得的人身,不知愛惜父母所賜予的肉體(孝經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,不可毀傷,孝之始也),到最終甚且淪為以看似喪失意識的準「植物」狀態存活,這樣的「長壽」,不僅成為他人的負累,也是對自己靈命的殄耗。

若長壽而病且無明,是真福報嗎?

    所以,我們如何走到終年?在這過程,你如何對待、善用這具肉體,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?更重要的是,多出來的歲月(在遍歷各種人生角色後),我們生存的目的何在?終極目標為何?如果沒有搞清楚這些,一味追求肉體的長壽,恐怕意義不大。

   長壽而智慧,解脫自在,且能為世所用,澤及他人,這樣的生命才是真正無忝所生(註4)。林肯曾說,一個人過了40歲,就要為自己的長像負責。四十而不惑,人生歷練所累積的心得,至此開始發酵,成為往內淨化、純化,往上追求高層智慧的資糧。這樣的「升提」之旅,迥異於一般聲色犬馬,甚至老來還「好得」之輩,自然會塑化、薰染出獨具一格的氣質與樣貌。

   40歲以迄於老死,這中間還有這麼一大段的時光(有些早凋的生命,未及40即已萎落;有些人的生命,卻才正要開始。人生的進程,原本千姿萬態),如果能在滋養肉體之餘,兼及「心的鍛鍊」,致力去除內在的雜染與負荷,打造一顆純淨、明澈、平衡,毫無染著的金剛心,恢復原本不垢不膩的自性,這才是真正掌握「長壽」的訣竅呀!(13/Jan./2010初寫,23/Mar./2010完稿)

     延伸閱讀青春作伴迎初老

註解:
註1
、火宅:法華經言,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。意謂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燒著的房子一 樣,人們住在裡面,苦不堪言。
    三界─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欲界,人的欲心所成;色界,人心不斷追求有相的物質,如有提包不算,還要名牌包。由此有形有相的物質,引發各種欲念,追究其源頭,是從看不到的意識、思想衍生,無形相的意識,就是無色界。

註2、暝眩作用:西元前10世紀前後 ,《尚書‧說命篇上》:「若藥弗瞑眩,厥疾弗瘳」,《孔穎達傳》釋︰「服藥必瞑眩極,其病乃除」。說明服藥後的反應與疾病的關係。中醫治療重症或慢性病,初期常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,讓病人心慌意亂,以為病情反而加重了,而對醫師產生懷疑。

   所以許多傳統中醫典籍常引用商高宗說的這句話,說明療程中,如果沒有產生一些特殊反應現象,疾病不會痊癒。也因此,《孟子‧滕文公》,趙岐注:「瞑眩,藥攻人疾,先使瞑眩、憒亂,乃得瘳愈也。」說明瞑眩反應事實上常是「好轉反應」。

註3、邊地:依佛教的定義,佛陀在世遊化所到的區域,稱為「中國」。佛不曾到達,沒有佛法或佛弟子傳播的區域,是為「邊地」。

   婆羅門教舊有「中國」的名稱,是指其教化中心區;佛教也就以佛的遊化區稱為中國──佛教的文化中心區,並由此而向外延伸出去。至於佛教「中國」的界限,出於律典而略有不同。

註4、無忝所生:語出《詩經‧小雅‧小宛》:夙興夜寐,毋忝爾所生。乃言所為所行不辱父母,對得起父母之意。

 

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

意外的邂逅──遇見「台一生態休閒農場」

洗手間富自然風味〈詳個人相簿‧旅跡〉

   三月十日那天,我和爸爸及友人,來到南投埔里的台一生態休閒農場,原先只是有事,和朋友約在那裡,沒想到一下車,先上洗手間,便覺眼前一亮——這個地方不俗,從一些細節就可看出經營者的用心。

   隨後,我們行經裡面的水上小木屋,迴廊曲折,水徑浮萍碧色沁人,細長的莎草飄搖,絲毫沒有俗豔的凡塵味與人工修飾的痕跡,只見深深淺淺的各色花草,在絲絲的雨霧中隨興地招展著。

水上小木屋

 這是台一生態休閒農場,由民國80年成立的「台一種苗場」發展而來。董事長張國禎先生,曾任台大實驗農場主任13年,育苗經驗豐富,是技術底扎實的樸素經營者。

台一事業體系開創者,農技出身,結合觀光與生態教育,董事長張國禎先生

  由最初的三個人,0.45公頃開始,「台一」種苗事業演替著台灣近年農業轉型精緻化的縮影。之後陸續成立清境一場、魚池及楓林口等五處分場,佔地8公傾,100棟自動化栽培溫室,利用不同海拔的特殊生產條件,調節產期,達到全年供苗的目地。

   埔里終年均溫約21℃,冬天不低於10℃、夏天不高於33℃,四面環山形成天然屏障,種苗場於此得天獨厚的環境下,所育成的花卉、蔬菜、稻米種苗,病蟲害較少。「花的精緻農業」結合生態與觀光,「清境小瑞士花園」在海拔1800公尺的清境高峰上,於焉成為霧上桃源,帶動清境的觀光。

   期間歷經921震殤及碧莉絲、桃芝颱風的打擊,在溫室毀損、水源全斷,心血付之一炬的重災情下,也沒有擊垮「台一」進步的決心。民國93-95年,更在中台禪寺附近拓建佔地20公頃的福興花卉培育場,培植逾500種草花、盆花,每年二、三月繁花似錦,適宜賞花。

  水上花園餐廳獨立包廂

  生態休閒農場則將生產的無污染花卉,巧妙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如當天中午所進的花卉餐,就頗為特別。張董事長表示,花是植物中的「紫河車」。顧名思義,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,精華盡藏於茲,所以此說亦不無道理。國人食花歷史悠久,戰國《離騷》即有「朝飲木蘭之墜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」之載,《本草綱目》並收載花類藥物百餘種。

  金蓮花手卷,吃起來有哇沙蜜的味道

  當天我們吃到海棠花(飛龍海棠)及菊花入菜的菜餚。海棠品種繁多、色彩多樣,味微酸、性寒,能清熱散瘀涼血,搭配有情之品(各種酸性肉類),倒也合拍。菊花,多取其氣,能疏散頭目風熱,解毒明目。後來將盤飾的兩大朵菊花直接煮水,湯色金黃,味馨順口,爸爸說喝了尿色清淡多了。據聞農場的素食亦在水準之上,蔬果均為有機栽培。

菊花、海棠、薰衣草烤肋排 

   農場核心面積佔地13公頃、視野面積數千公頃,由於時間有限,只能下回再來遊賞。還有特色主題如:花神廟、雨林風情館、悅鳥園、蝶舞館、綠雕公園、綠茵廣場、花卉迷宮等;在不破壞生物棲息地的前提下,配合生態資源、自然工法,做最適當的景觀建構。除了提供解說服務,並有多項DIY課程,如押花鑰匙圈、押花紙扇、組合盆栽以及青蛙黏土蠟燭….等體驗教學。
 
  大型種苗培育區可見習到農業生產過程,DIY有機蔬果區可以體驗採果,認識植物生長所需的條件和成長的蛻變過程。另外,在生態公園中,規劃、模擬各種植物的生長環境,包括藥用植物、香草植物、多肉植物、蕨類植物等,也提供各種花卉盆栽,讓大家了解培育各類植物所需的生態環境,從中認識生命的多樣性。還有蝴蝶生態館、甲蟲生態館,提供昆蟲生態解說,得以觀察比較不同動物的構造與習性。

  春天風木之氣旺,正是接觸青山綠水,抒發肝鬱之氣的好時機,不妨安排假期,偷得浮生半日閒,闔家到此一遊吧!

綠色廊道,別有風味

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

衣帶漸寬終不悔—記陳紬藝醫師的中醫傳道生涯〈增修版〉

淡泊自然的老醫師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李璧如醫師/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
    陳紬藝老師是我的老師馬光亞醫師的好朋友,當年他們曾同在同安街附近的永康堂國藥號駐診。我因為這層間接的關係,得識陳老師。雖然,他們戮力中醫的方式是如此不同:馬老師是內斂的,一意在臨床與教學上著力;陳老師卻是外放的,如戰國時的孔子,汲汲於傳播正確的中醫理念,力挽千鈞於不墜!

    國學根柢極佳的陳紬藝,早在1941年,「臺灣中國醫藥月刊」創刊時,他即開始投稿,寫了一篇「從中醫方劑學看中醫醫藥之進化」,駁某雜誌詆譭「中醫為一脈相承的迷信醫學」之說。

    1950年,27歲即取得中醫師執照的陳紬藝,遵其師五絕老人鄭曼青之囑,繼續讀書學習,因此遲至十年後才自立門戶。但這段期間,卻正是國內中醫藥地位風雨飄搖之際,首先是1956年,立法院通過函請行政院籌設中醫藥研究機構,卻遭當時文化界、西醫界名流,集中在「自由中國」半月刊,提出極猛烈的反對聲浪;承自立晚報讓出社論篇幅,陳紬藝以「中醫的不科學與太科學」及「請政府制定一個符合三民主義的中醫政策」二文,平息眾議。

    1962-1964年間,正值立法院討論醫師法草案之時,為爭取中醫師與西醫師平等地位之權益,陳紬藝在其主編的「革新中醫」雜誌(吳海峰醫師主辦),不斷為文,為維護中醫權益而盡其綿力。

   1959-1971年間,繼續在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主辦的「中國醫藥」雜誌,發表維護中醫權益的論文,彙為「陳紬藝醫道革命論文集」。並自擬「根據國父遺教,提倡醫道革命;復興中華文化,促進世界大同」,懸為此生奮鬥之標的。

   1976年11月,創辦「大同中醫」雙月刊,期許中醫各界有一個可以自由交換意見的園地,自創刊伊始至1983年12月,共37期的「大同中醫」,的確成為當時中醫瘠土上的一縷清芬:不僅堅守中醫本位,提出許多精闢的社論,如一系列的「中西醫學術問題討論」、醫政問題、中醫醫藥醫論醫案、專題討論、中醫通俗講座、現代醫學之盲點與缺失、中醫考試與教育之討論;尤其是針對時論中有關中醫謬論的批駁,更見針貶畢全。其他食療、針灸及雙向溝通之討論,俱可見當代罕見的活潑生機與開放生命力。

   1970年秋,撰「論中國醫學與西方同類療法、自然療法及異類療法之異同」,認為外國的自然療法,乃是西方醫學裡的「中醫」,「他們罵西醫,比中醫還凶」。遂於1982年成立「中華自然療法學會」,並於1984年3月,將「大同中醫」改名為「自然療法」雙月刊。

   此時期,陳紬藝的醫學觀點已由純「中國醫學」的領域,往外開展,拓為一切採用自然藥物、順乎自然的療法,包括中醫、同類療法、自然療法,均屬廣義的自然療法。

   1986年12月,發表「從北投地熱谷所見,評中西醫之不同—兼評衛生署施署長認為『醫學只有一個』之謬誤」,並寄望施署長開放醫禁。

    1987年2月,「自然療法」獨家報導,中共成立「國家中醫管理局」,並起草「中醫法」。並發表社論,呼籲朝野應嚴加檢討。

    1987年5月,文復會中西醫合作研究推行委員會成立,陳紬藝醫師於六月出刊的「自然療法」社論上發表意見,強調二點:一、希望「中西醫分別立法」;二、希望我國能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,至少納入四種醫學:異類療法(即西醫主流醫學)、同類療法、自然療法和傳統療法,而非一醫專政。這是紬老三十餘年來,始終堅持的最大心願。

  「自然療法」雜誌除了持續對西醫的批判與質疑外,亦加入了許多自然療法的相關題材,如同類療法、瑜珈、整脊、氣功、芳療…等。

   1970至1990年間,國內中醫環境起了相當程度的變化,一是老成凋謝,大陸來台的老中醫先後辭世;二是中國醫藥學院已成立中醫系,中醫正式納入教育體制,畢業生陸續掌控中醫藥政;三是中醫勞保開辦,乃致後來參與健保,雖然均經過一番辛苦的爭取,所得空間亦極為有限,但至少中醫算是已上了某種檯面,北高兩市甚至成立市立中醫醫院,各西醫醫院亦紛紛成立中醫科。中醫特考雖然持續進行,但已原則決定將來必定廢考〈中醫特考已確定民國100年後停辦〉。「大同中醫」時代所爭取的某些議題,似乎已得到「回應」。

   但事實上,恐怕未必如此,原本中醫界口徑還算一致,但自從多了接受西醫薰習的中醫系科班學生後,中西醫結合的聲音更是震天價響。但中西醫互相配合,勉強可說得過去;若談結合,從本質上言,根本是難以接軌。比如1985年「自然療法」刊出,「大開中醫倒車的『專科醫師』制度」,此制度即是以西醫概念硬套中醫枷鎖。中醫發展乍看是繁榮,實是墮入另一萬劫不復之深淵。

   1992年11月,第七回國際東洋醫學會學術大會在台中舉行,陳紬藝參加的論文為「中華自然療法醫學之誕生」,他認為台灣的「中西醫-元化」與大陸的「中西醫結合」,都在提倡中醫與「非自然醫學」相結合,惟有他獨倡中醫應與「自然醫學」相結合。時年近七十的紬老,一秉初衷,始終不改年少時的自誓;只是世局的激盪,時移勢易,卻不免把他由中醫主流的中心位置推擠到邊陲!

  一生心血盡付於茲‧

    近六十餘年來,始終站在火線上,竭盡心力,捍衛中醫文化根本價值與權益的陳紬藝,由黑髮而白頭,看診耗神之餘,夜夜卻還得寫稿審稿,寫、改、編、校,外帶發行、活動,全都一手包,積年的勞瘁,使他看起來比同年齡的中醫顯得蒼老,他曾自述「多年的奮鬥過程,一直處於孤軍作戰的狀態…」。但他行其所當行,他說「我的生命都在這裡,花多少錢都無所謂,我不計較」。

   站在蟑螂、蚊蚋時相出沒的地下室裡,望著凌亂堆疊棄置的舊雜誌,這是紬老犧牲了大好的發財機會,為了中醫大我發展,所做出的具體貢獻﹔但是中醫同道又有多少人理解他的苦心呢?而他所大力支持的同類療法與自然療法,又有多少同業領受他這種恢宏無私的心胸呢?

    22歲從浙江蒼南渡海來台的陳紬藝醫師,盡其一生,在寶島灑播正確醫療觀念的種子,站在83歲的人生驛點,他是累了,也力不從心了,很多事情記不清楚;唯有「世界大同期不遠,中山遺志必傳承」的誓念,他卻記得分明,即使卸任了,依舊牽掛著……

 〈一生矢志堅持中醫本位、奉獻中醫志業的陳紬藝老醫師,慟於2008年三月一日上午因輕微外感引致上呼吸道疾症,未幾即往生,壽終正寢,享年八十又五,遺言交代後事從簡。本文於2007年春寫就,經陳老醫師過目,原欲刊於最後一期的自然療法雜誌,惜其經年積勞,體力衰憊,無法成刊,竟於其身後始得刊佈…〉

後記:

 陳紬藝老醫師過世已兩年,那年冰雪風暴席捲全中國,台灣也濕冷異常。

   過年期間,我孤單地在家吃泡麵,整理甫搬家的一室凌亂。突然想起老醫師,念頭飛掠而過,但趕著想在年假結束前,讓生活次序就定位,也就沒有多想。豈知,三月初就接到大師兄郭嘯天醫師傳來紬老往生的消息。

   在我與他短暫的交接當中,為了寫這篇文章(紬老看過我為馬老師所寫的相關文章,大概覺得我寫得還可以,於是邀我為文),遍閱紬老的相關著作,這篇文章著實費了一番功夫才定稿。經陳老醫師過目,原欲刊於最後一期的自然療法雜誌,惜其長年過勞,體力衰憊,無法成刊,竟於其身後始得刊佈…。

 彼時正值自然療法學會改選,老醫師終於交出棒子,他問我想不想競選理監事,這是他老人家愛護晚輩的方式。但我寧願閒雲野鶴(儘管在家也是忙得很),生平最厭膩開會這等事(當然學了內觀,對任何事皆宜平常心視之),於是也就不了了之,之後就較少聯絡了。

   老醫師一生為中醫奔忙,在當年資源匱乏(夫人身體不好,兒女尚未成年)的情況下,刊務、診務、家務……蠟燭幾頭燒,其疲累可知。這人真是個「傻子」,換作是我,這麼多事,我是做不來的。

   很少人有這種天真的熱情,出於公益,而非私心,願意承擔這麼多眾人之事,這些大多是吃力不討好的事,因此格外令我感動,在這麼一個荒漠冷寂的時代,你很難再遇到類似的人了。

   我們可以從字裡行間了知一個作者思考的脈絡,更可以感受他對人、對事的溫度;展讀前人遺札,這些雜誌編得很用心,有種質樸真誠的味道——第一批來台的老醫師很多人在上面寫稿,質感很好,值得收藏。現在的人做不出那樣的東西了─品質不一樣,沒那個味了。〈有意購買者,等四月後陳家整理後再說,屆時本版會公告〉

   我懷念陳老醫師,一個純粹自然的靈魂,他以無畏的熱情澆灌寶島這塊中醫脊地,從基礎面扎根,傳播自然保健之道,確實履踐「上工治未病」的醫家大旨。只可惜在這個有大病才求神醫、明醫〈名醫?〉的錯謬社會,少有人理解他的初衷。人心之顛倒,自古已然,基礎醫學工作還有長路要走。謹以此文紀念先賢,並以惕厲來者。〈寫於庚寅年國醫節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改選,激烈選情緊繃之前夕。 6/Mar./2010〉

   
大同中醫雜誌創刊號

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

蒸芋泥

蒸芋泥

▓食譜‧撰文╱李璧如  攝影╱李東陽


   芋(學名Colocasia esculenta)屬天南星科、芋屬。原產印度、中國,是熱帶亞太地區重要的塊莖類食物之一,品種繁多,病蟲害少,栽培容易,利用種芋進行無性繁殖,產量也很安定。在溫帶為一年生,在熱帶為多年生。西漢農書《氾勝之書》已載芋頭。蘇軾《玉糝羹》詩讚其香甜比作龍涎香。《說文》云:「芋,大葉、實根,駭人也。」 
  芋分水芋(檳榔心芋、紅梗芋,水旱皆宜)及旱芋(赤芽芋、狗蹄芋、麵芋);依收穫目的不同,分母芋用、子芋用、母子芋兼用及葉柄用等品種。芋自種植到採收至少九個月,可分兩季:
   1.
春作種植:當年冬季採收,農曆12月成熟芋頭剖面有明顯紋路,而且也「消根」(芋頭成長階段,芋梗高過人身,芋葉如傘蓋,要等芋梗根部消下,梗葉逐漸變黃,才可採收,此時要排放埂道的水),是最好吃的時候,可存放二個月。經「消風」的芋頭更輕身,所以,芋頭要選掂起來輕、肉色較乾淨的。
   2.
秋作種植:農曆1112月栽種,翌年57月收成,如遇高溫多濕的環境,僅能貯放四至六日,易生白絹病,可連續採收三個月。
 
芋頭營養豐富,每100克 中含澱粉17.5克 ,蛋白質2.2克 ,可作主食充饑。含礦物質(氟含量也高,可護齒;含鉀量比同屬根莖類的番薯、馬鈴薯高,可調節血壓)及多種維生素,所含粘質皂素(Mucin)進入人體,轉成醛糖酸(Glucuroic acid),促進肝解毒,鬆弛緊張的肌肉及血管。質地細軟,胃腸消化吸收容易,膳食纖維多,約米飯四倍,有助排便,熱量卻只有米飯的九成。
 
芋頭性平,味甘辛,明《本草綱目》載:「芋頭主治寬腸胃,充肌膚,冷吃療煩熱止渴……破宿血,去死肌(用芋片不斷摩擦疣部,可除),和魚煮食甚下氣,調中補虛」;《本草拾遺》云:「吞之開胃,通腸閉,產後煮食之破血,飲其汁,止血、解渴。」尚可化痰積、解酒(宜佐辛溫,兼以暖胃)。糖尿病病患者可佐為食療。
 
然而食當適量,《千金‧食治》:「不可多食,動宿冷」。《本草衍義》:「多食滯氣困脾」。
 
外皮保護層含草酸鈣黏液,皮膚接觸易致癢。只要帶手套,避免直接接觸外皮;或先帶皮水煮,破壞刺激性物質,冷卻再削皮。如果不慎「咬手」,可用鹽、醋塗抹,或用熱水沖洗即可。削芋頭時儘量保持乾燥,比較不會過敏,削完再洗淨芋頭即可。表皮亦含鐵質,加熱反黑,削皮務必淨除。
 
如何挑選芋頭呢?要選體型適中,手掌可抓的大小,甜度較佳。可用指甲輕按底部,有白色粉質者為佳。購買時,建議最好用手指輕壓看看。如果壓起來感覺鬆軟的話,通常就是放置過久開始纖維化的徵兆,此時若切開,可看到一絲絲咖啡色的纖維(紫紋錯縱或沁水珠),口感就差了。新鮮芋頭外表會包覆一些泥土,帶些自然的稠濕感(芋頭遇水易爛,通常攤販不會用水洗過)。 
 
芋頭放太久,表面與內層水分易蒸發,口感變乾硬;放冰箱冷藏,比較容易爛。建議室溫保存(勿密封於塑膠袋,宜透氣),保鮮期勿逾三日。
 
梗,稱作芋柄或芋橫,清炒或煮食,甚至紅燒,與芋頭同煮,也可加上鹽巴醃漬後食用。
 
煮法,因芋頭澱粉質易受熱溶解,先用鹽微滲之,則不模糊。坊間一般先炸過,或切塊後入烤箱略微烘烤,再行烹調。
 
作芋泥最好選圓胖的檳榔芋,鬆軟香濃;勿用細長型,口感較Q脆的水芋。加入一點山楂粉,防滯氣膩膈。

以下為6人份


材料:

1.     芋頭1200公克


2.龍眼乾1兩(先用熱開水泡軟備用)
3.山楂粉2錢
4.橄欖油2/3杯
5.二砂70公克
6.椰子粉50公克
7.水3杯
8.玻璃紙1張
(計量杯為一般家用電鍋200c.c.量米杯) 

作法:
1. 芋頭削皮、洗淨,切片,放入電鍋蒸熟,內鍋1杯水,外鍋2杯水。
2. 蒸熟後研碎、搗成泥狀。
3. 將研好的芋泥,加入橄欖油、水適量、二砂、椰子粉、山楂粉一起攪拌。
4. 將玻璃紙均勻抹上薄層橄欖油後,鋪於碗底,再鋪上龍眼乾。
5. 拌勻的芋泥倒入碗裡,放入電鍋蒸熱,外鍋加水半杯。
6. 芋泥蒸好後,將碗倒扣於盤,掀開玻璃紙即可食用。

(圖文版權所有,引用或連結,請註明出處,謝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