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

番茄玉米海帶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番茄玉米海帶湯

▓食譜‧撰文╱李璧如  攝影╱李東陽 

 

  番茄學名Lycopersin esculentum Mill,茄科番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,別名臭柿仔、柑仔蜜、西紅柿。原產美洲秘魯和墨西哥,明代傳入中國,最早見於《群芳譜》,名「番柿」。形似柿子,色紅,來自西方,遂名「西紅柿」。中國對來自國外的東西都冠上「番」字,又稱番茄。
 

番茄性甘酸,微寒,能止渴生津、健胃消食、涼血平肝、清熱解毒、降低血壓。每天食1~2個鮮蕃茄,能滿足人體一天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。高血壓(番茄鉀含量高,有助於釋出血液中的鹽分,因此可降血壓)、夜盲症、牙齦出血等患者食用鮮番茄,具有一定療效。雖然番茄含有大量的檸檬酸,但在血液裡卻呈鹼性反應,有助清除人體毒素,尤其是尿酸。 

近年來,發現番茄中還含有一種抗癌、抗衰老物質—谷胱甘呔。臨床測定,人體內谷胱甘呔濃度上升時,癌症的發病率明顯下降,同時還可推遲某些細胞的衰老。番茄含97%的水分,蛋白質、脂防、碳水化合物、草酸、胡蘿蔔素、維生素B1B2C等,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為西瓜的10倍。還含有治療高血壓、防止毛細血管破裂與血管硬化的維生素P和促進幼兒生長發育的鈣、磷、鐵、葉酸等礦物質以及抗氧化、消炎抗癌菌的物質—茄紅素。

茄紅素的抗氧化能力來自於其結構上的雙鍵數目,和相同碳數的β胡蘿蔔素相較,茄紅素消除自由基或活化氧化物的功效為β胡蘿蔔素的2倍、維生素E100倍。茄紅素還提供類多酚保健成份,如類黄酮、鉀和膳食纤维。對心血管保健有益的多酚類物質,主要存於番茄外層部分,包括外層组織、葉片以及果皮當中,因為這部分组織日照充足。 
  
茄紅素在烹調過程中損失極少,它儲存於細胞壁,本身為脂溶性化合物;和油脂共煮,較易吸收,故不妨打汁製醬(可加入一小茶匙油,如亞麻仁),或低溫烹煮方式來破壞細胞壁,茄紅素更易釋出。

番茄越紅,茄紅素含量越高,但一次飲用大量的番茄汁並不能使血清中茄紅素濃度上升。紅番茄每公斤可含50毫克的茄紅素;黃番茄每公斤卻只含5毫克。生番茄每公斤茄紅素的含量約30毫克;番茄汁可達每公升150毫克。

成熟番茄含有β胡蘿蔔素,如果未熟前摘下,即使日後變紅,也無法產生β胡蘿蔔素,只會形成色素,無法從中攝取維他命A

番茄性寒,胃腸虛者忌一次大量或空腹生食。含大量果膠、柿膠酚、可溶性收斂劑等成份,容易與胃酸產生化學作用,凝結成不易溶解的塊狀物。這些硬塊,可能堵塞胃出口—幽門,升高胃壓,造成胃擴張,而使胃脹痛。 
 
生食時,可採南部傳統吃法:沾上薑末與醬油,可中和其涼性。女性經期或體虛減肥者,不宜多食或夜食(儘量熱量較低)。若草酸鈣引起的腎結石患者,也少吃為妙。

番茄和馬鈴薯皆屬茄科(Solanacease),茄科植物一般含毒性生物鹼,未成熟或發芽的馬鈴薯含有高量之毒生物鹼,的確會引發中毒。但是熟成的馬鈴薯中這類生物鹼含量很低,不致引起中毒(這是生物的自保設計)。番茄中的生物鹼(α-tomatine)毒性比馬鈴薯低、熟成後的蕃茄含量更少,人體代謝就可有效排除。  

這種生物鹼可溶於乙醇、甲醇,幾乎不溶於水,在酸中加熱可被水解,而降低毒性。因比,煮未成熟的蕃茄應加醋,當然還是少吃為佳。

國內最早的番茄品種,則是番茄炒蛋中最常出現的黑柿子番茄,此品種的番茄未全熟前,會帶點沉沉的綠,一直到全熟才會轉紅。 
 
番茄全年皆有,又以天氣較寒涼的冬春時節最可口。首重鮮度及硬度,軟化後,果肉也會水化。要買熟透、全紅的比較安全,表面光滑,沒有受傷或腐壞相。若出現腐壞時,應馬上和其他好番茄分開。

玉蜀黍,又名番麥,能降壓解熱,本道湯品適合「三高」症候者食用,發熱便秘者亦宜。

 
以下為6人份

材料:

1.   熟紅大番茄4

2.   黃玉米3根、切段備用

3.   橄欖油1湯匙

4.   昆布乾1條,剪成數片備用

 

作法:

1.   番茄洗淨後,用刀在底部劃十字,用滾水稍燙,撈起去皮(不去皮亦可)。

2.   用橄欖油炒番茄,加入玉米、海帶與水煮滾。

3.   煮滾後移入燜燒鍋,約2小時後可食用。

 

TIPS番茄含鉀高、昆布乾皆有鹹味,不用另外加鹽。

(圖文版權所有,引用或連結,請註明出處,謝謝。)

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

如何面對「不是」的父母?

   診間裡病人來來去去,許多孩子的健康問題,其實與父母大有關聯,尤其是母親,影響更深。

   有一位國中男孩得的是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病,總是搔抓,癢個不停。經人介紹來診,母親是看起來不甚快樂的家庭主婦,總是瀰漫著一股怨怒;孩子還滿乖的,誠惶誠恐,一副沒自信的畏怯樣。

   用藥是一回事,以我的直感,我認為這孩子只要離開母親的監控範圍一段時間,他的狀況自然有機會改善。這是無法言說的無形壓力,轉化為表相疾症的典型身心病。

 親子關係常受業緣操弄。

 然而世間偏是「怨憎會」者多,放眼周遭,多少人即在親眷家人的磁場範圍內,日日飽受不當、卻難以逃脫的情緒干擾;那脆弱的,自然而然就遁逃到這個或那個的「病」裡頭了。

   孩子透過父母這個管道來到人間,父母是孩子賴以庇護的天與地,他的生存來自父母無私的愛。而父母也因為這個「己之所出」,擴大自我的認知,生命更因延續而添加姿采。

   問題出在「性驅力的萌動」通常遠早於心性的成熟,造化的戲弄造就許多懵懂無知的父母。娑婆世界的眾生,原就有數不盡、尚待滌淨的累世垢濁,乍臨人世,不幸又遇上「不是」的父母(家暴、性侵、毒害…),幼小心靈再烙上層層難以抹滅的創痕,只能說是雪上加霜。

   有些父母沒有明顯的特殊狀況,看起來很正常,甚至還相當優秀,或者根本是非常傑出,但是他們的小孩還是出了問題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

   父母自身都還處在未淨化、心性尚未穩定的階段,他們不是以清明之眼看待孩子,他們帶著隱晦的欲望,總是想控制、駕御孩子的一切,甚至把自己無法達成的夢想加諸孩子身上。

   孩子變成父母的「工具」,他無法作自己,無法自決自己的命運,總是活在父母無形操弄的影子裡,成了皮偶戲裡的主角。這樣的孩子,等到長大後,卻要他獨自面對詭譎的人生處遇,問題就來了。於是一個個優秀的博碩士,進不了職場,卻進了精神病院。

    公共場合,我們總是聽到父母罵著孩子,「不要這樣、不要那樣」,孩子片刻不得安靜,成了蠻橫的小動物(註1),其實映照的是父母自我非理性的荒蕪內在─他們不懂得尊重孩子,因為他們自己也從來沒被尊重過!這是幾億中國父母,亙古以來的歷史悲劇!

 業力驅使我人墮入無明。

 在孩子的一切所需尚仰賴父母的階段,他無力逃脫,他愛父母,尤其在傳統儒家、佛學觀念的薰習下,孝道是必須揭櫫的大纛,反抗父母要付出多大的心理負荷啊!(註2)。但是父母的所作所為,某些地方卻又明明違反他作為一個精神個體的自由天權。「以愛之名」的網罟一撒,誰都無所遁逃啊!

   有些較剛強的孩子,就不免作出種種叛逆的舉動,「自我隔離與放逐」也是他們「求生」的手段,即使日後要付出極大的代價─AV女優飯島愛自傳談及,家教甚嚴,一路被老爸的棍子打大。青少年後她蹺家了,理由是因為某科成績未達父親標準,回家恐難逃毒打!推她入色情行業的元凶,竟是愛之深責之切的嚴父!

   病人告訴我一對姐妹的故事:
   姐姐聰穎、乖巧,是名校的高材生,很得寵愛,母親也對她極盡栽培之能事。出國留學後,不但順利找到令人欣羨的職缺,後來也覓得如意郎君。所有的發展,都是母親要的、夢寐以求的「光耀門楣」。
   妹妹呢,念了美容科的職校,還跟男友同居,母女鬧翻。後來當然沒念大學,母親也拒不參加她的婚禮。

    你要問「後來呢?」
    對,人生很長,我們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─後來,姐姐可能婚後與婆家關係沒搞好,還是老公外遇,我記不清了;總之,她精神出狀況了(就是一般說的─發瘋了)。妹妹呢?生了孩子,守著一家小小的美容院,安穩地過日子。

   然而,成年以後的兒女,要如何看待「不是」的父母?所謂「不是」,也不是一開始就覺知的,也許是生命歷程中,一點一滴的感受,慢慢積累起來的印象。要中國人面對、承認父母的「不是」,不僅要冒大不韙,也是極大的不堪。這一本恩怨夾雜的帳,要怎麼算呢?

   我的看法是,不必算了,總不能像駱賓王一樣,寫一篇「討父母檄」吧?
   當我們長大,有了足夠清明的理性,看見父母在他們自己業習(註3)的框架運作模式裡,不由自主地行使掌控、限制、需索等錯謬的父母角色權力時,請冷靜、平穩、有力地拒絕,不要像幼年,隨他們的指揮棒起舞,而陷溺在無明的漩渦裡。必要的時候,甚至保持適當的距離,也是不得不然的策略。

 由於年長,積習已深,很難要他們驟然改變,作為晚輩的我們,也要知曉人性之艱困與限制,時時惕厲自己,讓他們覺察到我們往良善之處改變的心意。晚年的父母,體能、甚至智能俱衰,反過來成為我們的孩子,要有技巧、耐心的引導,而不能一味寵溺(有時,盲順是愚孝)。當然,更要收起批判的刺,對家人絕不能以其人之道,還制其人。(註4)

   什麼是明智的孝呢?中國文化以孝道立基,這是為人的初階。孝道有三層次,最基本的口體之養,讓父母衣食飽暖無虞;其次,立足社會,顯親揚名(毓鋆老師常說的-40歲後,看子敬父。現代人晚婚,應改為60、甚至70歲。但名,極虛幻,趙孟可貴之,亦可賤之。重要的是,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實質貢獻的、正派的人)。最高層次的孝,是讓父母擺脫無明的綑綁,得到真正清明自在的智慧。

   最孝是讓父母擺脫無明的綑綁。

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

愁緒滿懷無釋處—肝鬱臟躁之中醫觀點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「花謝花飛飛滿天,紅消香斷有誰憐……閨中兒女惜春暮,愁緒滿懷無釋處……儂今葬花人笑癡,他年葬儂知是誰?試看春殘花漸落,便是紅顏老死時,一朝春盡紅顏老,花落人亡兩不知!」

閨怨古今皆有〈本圖取自網路〉

七情所致  神明擾亂
 黛玉的《葬花吟》道盡一名身世飄零女子的婉轉心事,其胸臆鬱懷,終致肝鬱陰虛,癆病而歿。這是憂鬱症的典型,傳統社會閨怨的冰山一角。 

   而《儒林外史》范進乍聞中舉,喜極蒙蔽心竅,而致披髮狂走,神明擾亂。這是情緒所致的躁狂,幸經一巴掌打醒;正是內經所謂的「情志相勝法」—喜傷心,恐勝喜,以情制情,立刻得痊。

   不論鬱狂,皆是個體對應外在環境,所產生的身心症狀。不同世代皆有其當面對的難題,雖然情境不同,輕重不一,但其所施之於人的壓力,並不因而減少;只是個體或因體質秉賦、或因應世能力、或因處遇差異,而有不同的耐受表現。

 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等七情所致的鬱狂,涵蓋於現代醫學的精神官能症;而人在不同的生命歷程,如女子胎前產後、經前緊張症、更年期癥候群,另如失眠、急性熱病、慢性虛損,亦會出現輕重程度不一的鬱狂證候,並不能概以精神官能症論之。

肝鬱臟躁  男女皆見
 首言情志之鬱。不論男女老幼,情懷不順,所謀不遂,形成心結,每以肝氣鬱結為多見,木失條達、脾胃不和;氣失疏泄,阻絡化火。故在肝鬱氣滯的前提下,易致痰濁、瘀血、火熱諸疾。輾轉相因,症由實轉虛,兼症遞見,抑鬱寡歡卻始終貫串病程,久病沈痾則難治。

 鬱症見情鬱胸悶,寡言,不善與人言,時發脅肋脹痛、脘悶噯氣,或咽中如有物梗塞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,脈多見弦。

 躁症則以《金匱》所言「婦人臟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,數欠伸」為經典,此《內經》所謂「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」,五志化火,臟陰不足,內鬱化熱生燥,而婦人以血為本,經前、胎前產後最易導致陰血虧虛,形成心神失養,神躁不寧,魂魄不安,以致善悲欲哭,心煩急亂,此為婦女生理特徵使然。其實「臟躁」一症,男女皆見,只是依傳統習慣,女性雖然情緒壓抑更甚,卻也相對易於發洩。

起居有節  多食甘潤
 常人於瑣碎生活壓力催逼之下,如何調整步調,減輕躁鬱指數?
‧注意心理調適:《奇証論.心神》謂「神情之病,此思想氣結也,獨藥難治」,心病仍要心藥醫,打開心結,直探本源,乃是調心大法。
‧注重睡眠品質:唐大醫家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謂「半醉酒、獨自宿;軟枕頭、蓋暖足;能息心,自暝目」,確有參考價值。
‧起居有節:作息正常,晝勞夜寢,使腦力與體力保持在最佳狀態。
‧宜食甘潤、切忌辛燥:多食甘潤滋養陰血,避免化燥生熱;婦女胎前產後、行經前後及經閉前後,因陰陽未調,尤應慎之。
‧忌刺激性食物:菸、酒、濃茶、咖啡等為易致興奮、情緒起伏之品;另油膩、炸烤,易生痰化火、化燥,亦宜減食。

按摩調心  精油紓壓
   透過適當的按摩可減輕身心亢奮的程度,達到紓壓效果,以下介紹芝麻油按摩法,可配合洗髮護髮進行。
 
   芝麻性平味甘,《本經》謂「能除心腹邪氣,益氣補中,潤臟腑、調脾胃,益脾氣,除心煩」,潤膚效果絕佳。用來按摩,能分解並中和滯留體內的毒素。使用冷壓白芝麻油,溫熱至攝氏四十度,自頭上澆淋,由中心向外,以畫圓方式,由上而下、由內而外,輕輕按摩頭皮、耳朵、頸項、雙手。先放鬆,候三十分鐘到一小時,俟其充分發汗,再淋浴沖洗乾淨。

   體質較燥者,可改用橄欖油,或摻和芝麻油使用。但若值發燒、體表皮膚發炎或有傷口、飯後、女性生理期時,則停止使用;另亦避免芝麻油流入眼內。

   除了芝麻油,亦可調入微量精油,摻和作為按摩油。鬱症,可交替選用迷迭香、羅勒、快樂鼠尾草、肉豆蔻、丁香、佛手柑、百里香、薰衣草等。躁症,可選用橙花、玫瑰、香蜂草、薰衣草、洋甘菊、佛手柑、依蘭等。

輕微的躁症與鬱症,不妨配合藥膳調理,也有一定的輔助療效。

肝鬱氣滯型
.主証:多疑不歡,甚則抑鬱恚怒,失眠易驚,眠淺多臥,叨絮或不言,胸脹悶或痛,噯氣不舒,常有輕生或放棄念頭,舌苔薄膩、脈弦。
.治法:疏肝理氣,解鬱定志。
.膳方:
1.佛手玫瑰茶:秋季採鮮佛手,切片晒乾;另取等量乾燥玫瑰花,滾水沖泡,亦可加蜂蜜調服。
2.桔子醬:桔子500克、冰糖200克。桔子洗淨,去除蒂、核,入不銹鋼鍋,加水煮沸,改文火熬至肉爛熟,加糖,續用文火煮至醬汁稠黏,候涼,乘罐,置冰箱貯存。

行氣消導藥,有助解鬱。

心肝火旺型
.主証:多見於躁症患者,情緒躁動不安,坐臥不寧,哭笑無常,或晝夜遊蕩,或棄衣高歌,口乾失眠,便燥溲黃,胸中煩悶。舌紅苔薄黃,脈弦。
.治法:清火寧神。
.膳方:
1.決明雙花飲:生決明、銀花、夏枯草各3錢,煮水代茶飲。
2.海帶二竹排骨湯:(1)海帶略洗、切段;原色竹笙洗淨、切段;排骨汆燙,漂去血水,撈起備用。(2)生地2錢、燈心草 5分、淡竹葉、淡豆豉各1錢,布包。(3)、(1)與(2)料同入煲鍋,加水煮至排骨爛熱,去葯包,調味即可食。

心脾兩虛型
.主証:心悸膽怯、多思善慮,失眠健忘,面色不華,頭暈神疲,鬱鬱寡歡。舌淡、脈細弱。
.治法:健脾養心,益氣補血。
.膳方:
1.百合龍眼粥:百合、龍眼各15克、小米50至100克,三味共煮粥,熟後調入適量紅糖。
2.紅棗蔥白湯:大紅棗20枚,連鬚蔥白5棵。將棗洗淨泡發,煮廿分鐘;再將蔥白洗淨加入,續用文火煮十分鐘,吃棗喝湯,連服數日。
3.四神紅棗湯:四神湯茯苓、薏仁、芡實、蓮子,加紅棗同煮。

脾虛痰鬱型
.主証:神情呆鬱、多思善悲,默默欲哭,胸脘發悶,噁心欲吐,身重嗜臥,或心悸怔忡,煩躁不安,面目虛浮,舌淡胖,邊有齒痕,脈弦細而緩或滑。
.治法:健脾化痰,養心安神。
.膳方:
1.茯苓杏仁餅:茯苓、杏仁(南杏)研細粉,加米或麵粉適量,調味後,水適量調成糊,在平底鍋內,微火烙成薄餅。
2.薑棗陳皮茶:生薑2片、紅棗6粒、陳皮2錢,三味水煮,加少許紅糖調味,代茶飲。

肝鬱血瘀型
.主症:情緒抑鬱、時或躁煩,面色晦暗,脅肋脹痛,婦女閉經或痛經,舌質紫黯有瘀點,苔白,脈沈弦。
.治法:疏肝行氣,活血化瘀。
.膳方:
1.桃仁小米粥:桃仁5錢、搗爛、香附2錢,布包,共小米煮粥。
2.當歸赤芍酒:歸尾3斤、赤芍3斤、枸杞子1斤、白酒20斤。三藥烘乾,共白酒密封浸二周,置陰涼處,不時搖動之。之後,過濾去渣,加入白砂糖2斤,靜置二周後服用,每次20 ml。(本文為數年前之舊作。事實上本人目前對此証,已有更深入之看法,然因忙暫無暇執筆,謹以此文權代。)

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

置心一處,造就健康與成功的基石

   現代人由於時間壓縮,經常一心多用,習慣同時段作好幾件事情。像我就不太能夠與人煲電話粥;說話可以,但老「釘」在電話機旁邊,就覺得浪費生命。有了Skype,倒還可以說幾句話,因為同時還可以開視窗工作。

 就因為這毛病,鬧過一個很經典的笑話。有一次瓦斯爐上水滾了,準備煮水餃,附近的洗衣機,水也放了,即將啟動,就差沒放洗衣粉,這時電話響了。我拿起電話,歪頭夾著,一邊說著話,手沒閒著,照樣接著做之前未完成的工作。說時遲,那時快,剎時突然醒過來:原來,我竟把該放在洗衣機的洗衣粉,倒了一些到水餃鍋裡。

 這是典型的一心多用,以致在失去覺察的瞬間出了岔。這還只是小Case,若是正在開著車的當下,這一失神,豈不是要出車禍?

  「心」是如何運作的呢?怎麼會閃神呢?
    中醫認為,「心」為君主之官,是人體的主要器官(我常跟病人解釋、將之比擬為 馬達」或電腦的CPU);與西醫不同的是,中醫認為「心」具有精神意識作用,相當於「大腦」的部分功能。《靈樞‧本神》概括為「所以任物者,謂之心」。任,擔任、接受之意,感知、接受外來事物,而產生思維活動的過程,是透過心的作用來完成,即「心主神明」之意。

 《靈樞‧營衛生會》:「血者,神氣也」、《靈樞‧平人絕穀》:「血脈和利,精神乃居」、《靈樞‧本神》:「心藏神,脈舍神」等說法,亦賦予部分形而上功能的作用,而西醫「血液」與「血管」的概念,並不具有這些功能。

   心同時對各臟腑起主導作用,進行統一協調。《靈樞‧邪客篇》謂「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(主宰)」。心神功能正常,人則意識清楚、精神充沛;如果心神有病,則精神神志異常(如昏迷、胡言亂語等等),並可能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,甚至危及生命。

  「心」也是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,即心藏(此實質的血肉之心與西醫所言的心,大抵雷同),《素問‧痿論》:「心主身之血脈」,心主血脈,包括主脈主血兩個方面。血即血液。脈,是脈管,又稱經脈,是血液運行的通道。心臟和脈管相連,形成一個密閉系統,為血液循環的樞紐。心臟不停地搏動,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無端,周流不息。

   主血的方面,即「心能生血」。透過脾的運化(營養吸收)和肺的吐故納新(簡言之,將回心的缺氧血過濾為充氧血)等功能,產生新鮮血液,再供循環使用,以維持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活動。

    心要完成主血脈的生理功能,心臟能正常搏動,須具備兩條件:一是心氣,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動力,即心的機能。心氣充沛,維持正常的心力、心率和心律,血液才能在脈內正常運行。二是心血,心臟和脈管內的血液,有賴於血液本身的充盈。心氣與心血兩者既對立又統合,構成心臟自身相對的節律運動,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。 所以,心氣充沛、血量充盈和脈道通利(沒有阻塞、瘀積),是血液暢行最基本的前提要件。

   若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,首先,心臟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,它將血液壓向身體各部位,供組織細胞利用。其中兩器官受血液量影響最大,其一是心臟本身(維持心臟自體血液循環的是冠狀動脈,直接源自主動脈根部),血流量很大,約佔整個心臟排血量的5%,因而受心排血量的影響也比較大。

   其二是腦,腦在神經系統中居重要地位,是調節人體各器官功能的樞紐,因此腦的血液供應非常豐富,雖然整個腦的重量僅佔人體重的2-3%,但其所需血液供應量,卻佔全身供血量的20%。

 小孩的心較少染著

   綜合以上資料,可作如下理解:傳統中醫獨有的,對於「心」的精神層面的功能(與腦聯合作用,甚至,言心即腦),其實是奠基於「心主血脈」的物質基礎上。

   所以,心氣、心血不足,不僅會引致五臟六腑、全身各器官功能的失調—心氣虛,無法輸送營養到各器官;血虛血枯,更無法滋養臟腑,導致長期處在低能量的運作模式,久而久之,最匱乏的部位就開始產生病變,如萎縮。也常見出現全身性的不適,如頭暈、失眠,甚至各種情緒、神志,以及心─腦系統的各種問題。

   神志方面的心,與思維有關,「思」,上面是「囟」、下面是「心」,「囟」是象形字,頭蓋骨的匯合處。由形觀義,「思」,這個心主神志的實質作用,其實是大腦通過感覺器官,接受、反映客觀的外界事物,進行主觀的意識、思維情志等活動。

 禪修令人返觀,自淨其意

 原始佛教經典《攝阿毗達磨義論》則認為,心是體驗的主要因素,只是純粹對目標(所緣,所依附之事物)的識知過程,作為各種行為(或念頭)的前導者,「心」是一個相續不斷的、且時時在生滅變化中的過程。

     這裡,「心」的定義較接近中醫獨有的「主神明」的概念,但範圍與深度遠有過之,甚至涵蓋「意識/業」的層面。

    意識/業以波、粒子或是其他形式存在;吾人可在人體任何器官組織、細胞分子中,找到與其相關的物質;這些看不見、摸不著的精微物質,隨心念所現而生滅,除非這個處於相續不斷的、且時時在生滅變化過程中的「心」,不再散亂、不再隨性造作,否則這些意識/業,並不會消失(參見鎖在身體裡的記憶)。

 因為心念的造作與變動,所形成的意識/業,既然存留在肉體,那麼若要正本清源,找回那純粹清淨的本心〈自性〉,直接從肉體下手是比較究竟的法門。因此把遷流、變動、散亂的「心」,「安住」在無時不在活動中的肉體〈起碼也有細微的呼吸〉,這個直接把覺知專注在當下行止(而非咒語、佛號或觀想數息)的方法,成為禪修功課重要且必要的內容。

   關於「心」的成語,比較正向的,如:一德一心、一心一意、一片冰心、心無二用、心無旁騖,都強調那個「一」,一是什麼?這個「一」可以解釋為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的一片精純,方向明確、力道集中。

    至於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的「一」,又是什麼呢?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》卷一:「……此五根(眼耳鼻舌身等根)者,心為其主。是故汝等當好制心,心之可畏,甚於毒蛇、惡獸怨賊、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,……當急挫之,無令放逸。縱此心者,喪人善事,制之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

    若能制伏「心」,一心專注在某一事項上.如吃飯,就全心吃飯;走路,就好好走路;凡事皆如此,當下一切行為,都能清清楚楚,不起分別。如此念念分明,覺性(覺察、覺知)漸利,智慧即生起。所以,這個「一」,即是因心專注,所產生的覺性。

    散亂的心,如心猿意馬、三心二意、心不在焉,導致心蕩神馳、心慌意亂、心緒如麻,這些「心」的造作,顛倒妄想,正是人生種種痛苦的源頭。

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

蜜花豆

蜜花豆
▓食譜‧製作‧撰文╱李璧如  攝影╱李東陽 

 

花豆(學名Phaseolus  coccineus)又名紅花菜豆、赤花菜豆、荷包豆、龍爪豆、大白芸豆、腎豆、大紅豆、虎豆、福豆、虎斑豆、花圓豆、花仔豆、花柳豆、紅花豆等。種子形如動物的腎臟,白與褐紅色相間,因其表皮規則花紋而得名。豆科菜豆屬一年生矮性草本植物,原產中南美洲(秘鲁、墨西哥),日據時代引進台灣,產地大多集中在屏東及雲林。花豆生長快速,在熱帶地區可多年生,從播種到開花只需約一個月;開花至果莢成熟亦約一個月。栽培品種有紅皮、白皮、青莢、花莢等品種。  

大陸則以湖南桂東地區為代表,是我國栽培最早、產量最大、品質最好的地區之一。桂東酒席上甚至有「無(腎)豆不成席」的說法。

花豆味甘,性平,功能去濕、袪水腫、腳氣,調理胃腸消化。100g 乾豆粒含水9.8?13%,澱粉含量58-63%,蛋白質含量17.3%-18.1%,維生素B1 0.56毫克,維生素B2 0.14毫克,鈣139毫克,富含膳食纖維,預防及改善便祕、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率;而維生素AB1有助體力恢復,也能降低膽固醇,預防心血管疾病。鈣含量多,能改善孕婦腿部痙攣。大量的維他命B1,可強化心臟及神經系統。蛋白質營養成分特多,少量常食有益健康。

最神奇的是,零脂肪的花豆能降低各種搭配食材中的脂肪,實為煲湯佳品,享有「豆中之王」的美稱。民間另有說法:用腎豆煲湯能提神補腦,在廣東、福建等地又名狀元豆、耳豆(聰耳明目)等。

花豆所含的普林值不低,因此痛風及尿酸過高的患者不宜多食。鉀元素也較多,儘量不要和含鈉高的食物搭配食用,以免造成鉀流失。此外,腎臟病患不能攝取過多的鉀,所以不宜食用過量。 
  
新鮮花豆顏色較淺,放愈久顏色愈深,買時宜選顏色較淺的。另外,表皮較皺的花豆品質較差,要選外皮光滑,看起來飽滿的比較好。花豆烹煮之前,需要泡軟。浸泡時間大約三小時左右,之後換水再煮,否則裡面會有雜質(花豆含有毒性凝聚素(Phytohaemagglutinin),煮至完全熟透才能食用)。鮮食豆粒柔嫩味甜,口感滑、嫩、鮮、粉,可煮食或製罐頭,也可冷凍貯藏;完全發芽就不能吃,所以烹煮之前務必保持乾燥。  

種子壽命長,發芽力可保持38年。本地一般都作甜食,包括加糖烹煮的蜜花豆,或作成糕餅的餡料豆沙,包在餅裡或是紅龜粿裡,亦可煮成甜湯。加糖熬煮成半透明的甘納豆,可當零食、八寶冰配料或拌稀粥。甘能緩,能抒解緊張情緒,蜜花豆藏著許多人的甜美記憶。不過大陸地區則多作煲湯、燉品鹹食;嫩豆莢可當蔬菜,莖葉可做飼料。  


以下為4-6人份

材料:

1. 花豆600公克

2. 二號砂糖450公克

3. 麥芽糖2湯匙

4. 68

(計量杯為一般家用電鍋200c.c.量米杯)

 

作法:

1.  花豆洗淨泡水3小時,將水倒掉。

2.  再加水煮滾,撈起花豆,放入電鍋蒸軟。

(外鍋2杯水、內鍋4杯水)

或者改用燜燒鍋,較節能,後續步驟相同。

3. 待電鍋跳起後,再加入糖,重複蒸一次。

(外鍋2杯水、內鍋不加水)

4. 電鍋跳起後,待花豆涼後,加入麥芽糖,再蒸一次,直到完全熟軟。

(外鍋加水適量,內鍋不加水)

5. 將蒸熟的一半花豆直接用果汁機打成濃稠粗泥(不加水)。粗泥可夾麵包、餅乾,或澆入原味優酪乳中食用。或者加一點水,打成較稀的細泥亦可。

6. 另將剩餘的花豆拌入花豆泥,盛盤即可上桌。


(圖文版權所有,引用或連結,請註明出處,謝謝。)